富貴人家的男嬰:出生即巔峯,13響禮炮爲他慶生,百日襲封公爵

原標題:富貴人家的男嬰:出生即巔峯,13響禮炮爲他慶生,百日襲封公爵

作爲普通人家出生的你我,當我們存在於母親的胎腹中時,便爲家裡人帶來期待;當我們在哇哇啼哭聲中降生時,便給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帶來喜悅。但你知道麼?在民國時期的山東,有一個嬰兒,出生時候,省長在旁親自監督,軍隊前來守護產房,出生之後政府專門爲他鳴響13個禮炮。

這個嬰兒後來被取名爲孔德成,出生時舉國歡慶。不要嫉妒這個山東男嬰,他的身份確實值得被這樣慶祝。

他的身份在他的姓氏上就有暗示,他是孔子的第77代傳人,第32代衍聖公。說到孔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所創辦的儒學思想,曾在封建王朝長期作爲正統思想而存在,並成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流傳至今。回顧歷史,各朝君王都曾用孔子的思想進行延伸,完成了國家政治體系的構建,以達到鞏固政治的作用。

因爲儒家思想長期在中國享有獨尊的地位,孔子備受各時代的統治者重視,因此,孔子的後人也得到了極高的社會地位。不僅能被統治者授予公、侯這樣的爵位,而且在宋代宋仁宗在位時,更是授予了孔子的後人「衍聖公」的稱號。從此,衍聖公就成爲了孔子後人的專有稱號,伴隨稱號傳承的還有最純正的傳統儒家文化思想。

山東曲阜衍聖公府坐北朝南,門前兩側有一對2米多高的雌雄石獅,大門正中高懸藍底金字「聖府」匾額,兩旁明柱懸掛藍底金字對度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從中可以看出孔府作爲貴族門第的顯赫與尊貴回。其中上聯的「富」字寶蓋頭少了一點,寓意孔家「富貴無頭」的意思;下聯「章」字的「早」的一豎通到了頂部,寓意「文章通天」的意思。

孔德成的父親,孔令貽,作爲第31代衍聖公,出生在了一個改朝換代的時代。清朝被中華民國所取代,封建王朝走向滅亡,民國亟待進行建設,但就算是這樣一個時代,延續幾千年的儒家思想還是被統治者所重視,保持着至高的地位,所以孔子的後代依舊備受重視。孔令貽自打出生以來,便肩負着繁衍孔家子嗣的使命,只有這樣,孔子的正統血脈才能得以延續。

當時的北洋政府十分重視新一代衍聖公的出生,所以對孔令貽能否有子嗣給予了極高的關注。但事與願違,孔令貽曾先後迎娶妻子孫氏和小妾陶氏,可都沒有懷子的喜報,倒是有正妻孫氏成婚後不久便撒手人寰的悲報。第32代衍聖公遲遲沒有到來,不僅是孔令貽及孔家人憂心忡忡,而且政府層面也十分着急,不斷給孔家施壓。

迫不得已,孔令貽娶了身邊的貼身丫鬟王寶翠。幸運的是,寶翠很快便給孔家添了兩個女娃,孔令貽欣喜不已,十分寵愛這兩個孩子。可衍聖公這個稱號只有男子可以傳承,是祖輩定下的不得不遵守的規矩,這兩個孔家女娃都沒有資格。1919年,寶翠再次懷孕。當時還沒有檢測胎內嬰兒性別的技術,所以孩子沒出生,就沒有人能識出胎兒的性別,但孔家人都對這個孩子抱有期待。可惜,孔令貽還沒親眼見證這個孩子的出生,就不幸染病,離開了人世。

孔令貽去世後,北洋政府代替了他,更加關注寶翠腹中孩子的性別,如果孔家再添女丁,那就意味着傳承了幾千年的衍聖公稱號在當時就會消失,世界上便再無衍聖公的存在。這個孩子便成爲了衍聖公傳承的關鍵,這讓當時政局和民衆都很擔憂,孔家爲了家族的聲譽,會在臨產時對嬰兒調包。所以出於對孩子真實性的考慮,北洋政府便派人暗中觀察待產的王寶翠。

在1920年2月23日,王寶翠要生產了。北洋政府依舊擔心意外發生,便派遣了一位將軍帶領一軍隊的人馬,包圍了產房,到處設崗。並且,當時山東的省長也被命令親自到產房,監督生產。寶翠的生產,孔家也十分重視,甚至把血緣關係最親近的十二府的老太太們都請來了,讓她們在前堂西廂靜坐監產。

終於,孔德成成功降生。孔府速速令人敲了13下鑼,四處通報孔家小公子的降生,這也就意味着王寶翠完成了其生產第32代衍聖公的任務,孔子的正統血脈也成功被延續下去。13聲鑼鳴後,整個北洋政府乃至整個山東都爲此十分高興,曲阜全城點燃鞭炮,北洋政府用13響禮炮,來向孔家表示祝賀。

王寶翠在生產孔德成時,曾經歷過難產。可能因爲難產,在孔德成出生後的第17天,寶翠去世了。生母已去,孔德成便只能被嫡母陶氏撫養。在同年6月6日,即他滿百日時,北洋政府大總統正式授予他「第32代衍聖公」的稱號。

他是作爲孔子的後代存在於世的,所以在其5歲時,他便開始接受不同的教育,學習各類知識,同時,也開始肩負起主持孔廟祭祀的職責。1930年,陶氏去世,孔德成身邊再無至親,他便在老師王毓華的幫助下得以成長。

孔德成的成長過程中,他學習了各方各面的知識,讀了很多的書,博學多識,甚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並且生得俊俏,是個富有書香氣息的才子,無愧於他孔子後人的身份。在新思想的衝擊下,他深省原有的儒家思想,並對其中陳腐的部分提出質疑,加以完善。也受此影響,他意識到世襲衍聖公這個稱號,是一種封建腐朽的做法。所以在1935年,孔德成主動向南京國民政府方面提出、撤銷他「第32代衍聖公」稱號的請求,政府同意了。至此,「衍聖公」便不復存在。

脫離了衍聖公的稱號,並不意味着孔德成忘記了他身爲孔子後人的義務,在那之後,他積極的投身於傳統儒家文化的學習和傳承的事業。主持創辦孔學會,並積極召開儒學的討論和宣講大會,研究與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相符合的儒學部分。有史學家吳湘相曾提出,孔德成找到了一個正確的走向:做一個純粹的學者,而不以道統自居

1949年,孔德成遷居臺灣,繼續他傳承傳統儒家文化的事業。在2008年,他因病情加重,心肺功能衰竭而去世,享年88歲。至此,最牛的山東男嬰也與世長別。

原本是爲了紀念和感謝孔子,而給予其後人的「衍聖公」稱號,卻在後來,有被統治者藉以用來維繫民聲之嫌,忽視了它原本用以提示孔氏後人謹記儒學思想傳承的作用。孔德成能夠擺脫「衍聖公」這一形式稱號,不就正代表着儒學思想拋棄舊思想,推陳出新的傳承麼?並且,即使他沒了稱號,不也沒有忘記他身份帶給他的職責,依舊用自己一生來爲儒家文化奔走,致力於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的傳統儒家文化。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85733/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