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股市何时走出黎明前的黑暗?最怕黎明前那一刻,你牺牲了!

原标题:吴晓求:股市何时走出黎明前的黑暗?最怕黎明前那一刻,你牺牲了!

本文转自“人大重阳”,大概 5500字,读完共需 7分钟

编者按:股市在后疫情时代会怎么变?这是涉及到数千万个家庭的重大话题。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由人大重阳与观视频合作打造的“重点思维”栏目中阐述了许多重要的新观点。本期人大重阳君推荐第一期。

【重点思维】吴晓求:股市,何时走出黎明前的黑暗?

核心提示

1、全球疫情的出现,可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这个市场,虽然美联储也出现了罕见的历史性的一个救市措施,但是没有任何效果。

2、关于这种全面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到中国来?我想不会。因为这次疫情我们最严重的时候是在春节期间,那个时候中国市场的确也出现了大幅度下跌,但是我们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因为采取了相对果断的措施,所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3、我想最恐慌的时候,也是接近于最安全的时候。我们怕就怕在黎明前的那一刻你牺牲了。

4、中国经济的心脏和发动机是什么?一是科技,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力量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和竞争力。另一个就是金融的力量。

5、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目标,首先是人民币的国际化。

美国股市10天4熔断,

中国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吗

刊于3月30日“观视频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他是中国证券理论界顶级学者,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最近美股出现史无前例的10天4熔断,之后又出现反弹,波动之大前所未有,我们就请来对股市证券有深度研究的吴老师来谈谈他的看法!

吴晓求认为,虽然股市危机和金融危机并不总是能等同起来,但金融危机的“脚步声”已经可以听到了。相对来说, 吴晓求认为中国不会出现全面的经济问题,虽然股市也出现了下跌,但是风险正在收敛。加上中国国内基本控制住了疫情,此时为市场稳定住信心是最重要的。中国的事情,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现在大家都非常关心全球的股市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应该说我们看到了历史,这个历史未来会不会再重现很难说,但是的确是史无前例的。10天之内出现四次的熔断,同时还有3天又出现了大幅度的反弹,也就是说美国的市场出现了巨大的一个动荡。

特朗普总统上任以来,他着力维护股票市场的上涨,美国经济虽然在这期间有一些复苏,但总体上看没有像股票市场所表现的那么强劲。也就是说从上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股票市场应该是全球最大的泡沫化市场,只是说要借助一个特殊事件,它才会出现像如此这样大幅度的一个波动。

全球疫情的出现,可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这个市场,虽然美联储也出现了罕见的历史性的一个救市措施,但是没有任何效果。所以我想这是一个重大事件,但是从目前看,全面金融危机的时代还没到来,但是我们已经看到金融危机的影子了,已经听见了它的脚步声了。

股市危机和金融危机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股市危机和金融危机通常会分开来,比如说像2000年的纳斯达克市场的危机以及1987年的美国股市危机,它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全面的危机状态,也就是说并没有引起全面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之所以不能把股市危机和金融危机划等号,是因为我们还要观察一下它这样一个大动荡的股市危机会不会引起比如说市场流动性的严重短缺,会不会出现债务市场、债券市场的全面违约事件,还有货币的动荡会不会到来等等。

那么这一次美国市场的这样一个大动荡,当然和我们之前的高杠杆以及最近一段时期流动性的恐慌有密切关系,因为大家都希望在这个时候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所以对一些风险资产都会有抛售的心态,加上人们对疫情的预期是不太乐观的,从而才会造成了这样一种市场的大动荡。

重点追问:您说我们已经听到金融危机的脚步声已经靠近了,那么这个脚步声会不会走到屋里边来?走到我们国内的市场来?

关于这种全面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到中国来?我想不会。因为这次疫情我们最严重的时候是在春节期间,那个时候中国市场的确也出现了大幅度下跌,但是我们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因为采取了相对果断的措施,所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中国市场上目前我们没有看到流动性出了问题,虽然现在企业要贷款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国家也开始采取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短期的股市风险,正在慢慢收敛。所谓收敛就是说最高峰的时期已经在慢慢过去,所以对我们来说稳定信心还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追问:比如说A股它已经跌得很厉害了,那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在这个阶段我是观望,还是说应该在一个恰当时机把它抛售了?

我想最恐慌的时候,也是接近于最安全的时候。我们怕就怕在黎明前的那一刻你牺牲了。

人们犯错误通常就是在这个时候犯错误,市场都在上涨的时候,很少有人犯错误,即使犯错误也是小错误。所以最困难的时候,最复杂的时候,也是越考验人们的时候。所以我还是确信坚定信心,中国的事情它坏不到哪里去。

因为从基本面来看,我们的疫情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化能力,并没有受到很大的伤害。当然它的确经济没有那么乐观了,我们也要调低经济预期的目标。当然了,如果你是杠杆融资,人家逼得你平仓,那没有办法,所以这个要区别来弄。

重点追问:我想有很多股民听到您说是“黎明前的黑暗”,可能还会要追问一句,这是黎明前的三更天,还是黎明前的五更天呢?还要多久才能到黎明?

你真的要从技术层面看,说指数今天是最低吗?那不是。谁也无法预测指数的最低点到哪里,但我们知道它的确靠近黎明前了。

思维互动:在您将近30年整个从业的过程中,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最灰心的时刻吗?

我很少有灰心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听到过我叹气。纠结吗?不会有。痛苦呢?那更没有。总之就是不开心的情绪非常少,几乎没有。如果到今天为止让我有一点点忧虑的,就是这一次全球的这种让我感到非常惊心动魄的大幅度波动。我这几天有一点点忧虑,不知道它会以什么方式收场,或者有点忧虑这种情绪会不会感染到中国市场上来。大家一定是要看到,我们最严重的时候正在过去。

金融开放首先是人民币国际化

刊于3月30日《中国银行保险报》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我看到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发布的前两个月中国经济运行报告,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到疫情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从长期看,我们必须着力于改革、开放和发展。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我们通过这次疫情的爆发 ,来思考我们过去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要改善哪些方面。人们总说多难兴邦,这个说法有个前提,就是灾难过后人们会反思,会痛定思痛。反思的结果就是改革,就是调整规则、政策、制度。

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点在哪里?

本文在《中国银行保险报》版面截图

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金融不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就会低。为什么我们要重视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因为它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如果金融是落后的、传统的,经济就难以前行。中国经济的规模现在是100万亿元,这么庞大的经济体,需要一个特别强大的发动机和特别强大的心脏。中国经济的心脏和发动机是什么?一是科技,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力量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和竞争力。另一个就是金融的力量。

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要着力推进市场化。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是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不仅仅是个口号,必须实实在在地体现在金融改革的实践上。

推进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也是基于金融脱媒力量。脱媒指什么?是指金融的活动,绕开金融机构通过市场来完成。这种趋势就是金融的脱媒趋势。金融脱媒对一个国家金融结构的改善、金融效率的提高、金融风险的分散至关重要。我们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金融市场化的巨大价值,他们总是说金融机构特别重要,实际上市场的力量比机构的力量要大得多。总体上看,中国进入到一个小康社会,虽然距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但中国已经是一个中等收入偏上的国家。所以居民收入提高之后,扣除现期消费,有一部分是要投资的。投到哪里去?不要投到房地产上去,要投到金融市场。所以,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就要进行改革。市场表现这么差,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这么差,让大家来投资是不可能的。成长性这么差的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怎么可能建成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就要求我们改革资本市场制度、规则和标准,要让那些有成长性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主体。

我看到,今年3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实施,是一个巨大进步,这包括发行制度的改革、发行定价的改革、上市公司标准的选取,都作了重大调整。我们过去对上市公司的选取是很重视其历史的,重视历史上的辉煌,重视现在的状况,唯独不重视它未来的成长。

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的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重视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重视企业的未来,那种非常硬化的财务标准被淡化了。以前企业不盈利是不能上市的,盈利少了也不能上市,现在我们把这个标准做到弹性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要让市场有成长性,有了成长性老百姓有了钱才会投到市场上,才不会把所有的钱都去买房子或存入银行。说实话,如果一个国家居民的财富都是通过房子的多少来表现,只能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落后的。

这就是市场化的改革,核心是要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没有发达、健康、有成长性的市场,就很难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这个现代金融体系是市场化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本市场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一个我们要做的改革。

中国金融的国际化不能停

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之后,从一定意义上看,中国金融国际化步伐有所放缓。有一些学者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主要是国际化程度太高。我始终不赞同这个看法。封闭难道就一定能消灭危机?开放是风险分散最好的一种机制,现在中国金融的开放变得特别重要。开放主要通过三条路径来展开。

一是要着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的重点是经济要恢复起来,但从长远战略目标来看,中国金融的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是要必须推进的。在开放的模式上,我们碰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理论难题,不要以为说开放就可以开放,其需要解决一些理论上的认识,做出开放模式上的选择。

金融开放,意味着人民币是可自由兑换的,汇率的形成是高度市场化的,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汇率可能会处在一个相对波动的状态。

我认为,从模式选择上看,我们可以放弃硬化的汇率稳定机制,我们要着力推动汇率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推动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与我们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是完全匹配的。我们不要惧怕金融的开放,只要在相同的条件下,相同的准则面前,我们根本不惧怕与任何人竞争,加入WTO就是一个例证。在加入WTO之前,学界有不少人认为如果加入WTO,中国传统工业就会遭到灭顶之灾。这种言论在2001年之前是有的,加入WTO之后,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真正的增长,在开放中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开放中中国有了国际顶级企业,有了伟大的企业,华为就是个案例。华为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企业,是因为它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封闭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企业,封闭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国家,这就是金融开放的巨大价值。金融开放是经济领域剩下的最艰难的一个开放。

当然我们要把很多困难想到,把风险研究透。开放之后,受外部的影响会比封闭时要大得多,但是两者相较我们要选择其中对我们更有利的制度。我不认为,金融开放之后,人民币会有多大风险。

我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同事,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大国和新兴国家金融开放后的不同走向。研究的结论是,大国金融开放后,本国货币本身没有出现危机的状态。新兴经济体像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确出现了本币的大幅度贬值,甚至包括俄罗斯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但是像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没有看到开放后出现了本币危机的状态。我相信,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中国经济的规模以及中国经济的韧性,可以较好地吸收开放后可能引发的一些风险。所以推动中国金融的开放,必须从理论上做深度研究,我们才有自信,否则的话,在黑暗中前行是会出问题的。我们要知道开放的目标是什么?开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国别研究、案例研究,找到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中国虽然有自己的国情,但在金融开放中所出现的情况在一些国家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目标,首先是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占比约在3%-4%之间,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匹配,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完全开放。这个比例与其他大国相比较是很低的。在资本市场开放过程中,中国市场的外国投资者占比应该逐步提升。如果中国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话,我想其占比应该在15%左右,这与美国市场上的外国投资者占比相当。伦敦市场和东京市场的比例要高得多,超过40%。中国是个大国,本国的投资者、本国的资本是主要的,如果有15%的占比意味着开放度已经很高了。一直以来,我们为开放资本市场做了很多政策安排,包括取消QFII和RQFII的额度,取消深港通、沪港通的额度限制,同时也在研究沪伦通的政策安排。这些都是在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做预备。

中国的金融开放走了第三条道路,就是金融机构的开放,这是我国目前金融开放实施的重点。从今年开始,外国金融机构和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或设立金融机构已经没有股权限制了。以前有20%和49%两个不同阶段的股权限制,现在我们已经放开控股权了。中国在金融机构的开放上,步伐是比较快的。

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虽然还处在一个探索期,有时可能还是迷茫期,但是对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未来还是要有信心,我们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都能逢河搭桥、逢山开路。目前这种市场状况,我相信能够渡过。有的投资人现在可能损失很大,要相信我们很快进入黎明。我们共同携手,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关于我们

简称会计教指委,主要负责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监督、研究、咨询等工作,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的要求,将“规范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作为中心任务,以“规范、指导、评估、监督”为工作方针,以“服务、协调、调研、反馈”为工作重点,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积极探索、开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专业学位教育。

会计教指委官方微信公众号——“MPAcc教育发展智库”是一个集思想与活力于一体的平台,启迪智慧、培育精英、引领发展。聚焦MPAcc专业动态,探索MPAcc培养模式,关注MPAcc学员需求,加强与实务界沟通合作,点亮会计梦想,感悟会计人生。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99194/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