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風雲之燕王登場:俺朱棣才是主角

原標題:靖難風雲之燕王登場:俺朱棣才是主角

「靖難之變」的始作俑者爲燕王朱棣,就是後來的永樂大帝,也稱「明成祖」。

元代末年,明太祖朱元璋隨郭子興起兵。因屢立戰功,深得郭氏重用,郭氏遂將養女馬氏許配給他。馬氏是朱元璋髮妻,後來自然成爲皇后,即馬皇后。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第四子。(這一點有爭議,一說朱棣的生母並非馬皇后而是碽妃)

成祖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明史?成祖紀》)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在應天府(今南京市) 出生。明太祖朱元璋爲了屏藩皇室,分封宗室子孫二十四人爲王,朱棣即爲其中之一。朱棣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獲封「燕王」,這時的朱棣只有十歲。

洪武三年,封燕王。(《明史?成祖紀》)

蒙古人被明軍逐回塞北後,勢力仍然強大,建立號稱「北元」的政權。朱元璋爲了鞏固北方邊防,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 年) 命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今北京市)。

十三年,之藩北平。(《明史?成祖紀》)

蒙古鐵騎向來驍勇善戰,朱棣既守北平,自然擔負起防守北方的重任,其軍事實力因此較一般藩王強大。

朱棣外貌奇偉、自帶領袖人物的英氣,更兼智勇雙全,足以開創一番大事業。

王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明史?成祖紀》)

天生異稟,加上朱元璋的刻意安排,朱棣先後多次率領諸將北徵,期間更曾招降乃兒不花,戰功顯赫,威震漠北。

二十三年,同晉王討乃兒不花。晉王怯不敢進,王倍道趨迤都山,獲其全部而還,太祖大喜,是後屢帥諸將出徵。(《明史?成祖紀》)

朱元璋對朱棣的成就大爲欣喜,後來又命朱棣「節制沿邊士馬」,朱棣軍權在手,威名因而更盛。

並令王節制沿邊士馬,王威名大振。(《明史?成祖紀》)

然而,父親的高度信任不代表侄兒抱持相同的立場。

在朱允炆尚爲「皇太孫」時,就已經向黃子澄詢問:「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矛頭直指燕王朱棣。

惠帝爲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明史?黃子澄傳》)

時諳王(案:此處的「王」出自《成祖紀》,當指燕王而言。配合《黃子澄傳》「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一起看,可見建文帝真正憂慮的其實是燕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明史?成祖紀》)

黃子澄的回答,助長了朱允炆對朱棣的抗拒之心,其削藩之心日盛,這由他禁止朱棣以及諸王至京師出席朱元璋的喪禮可見一二。

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太孫是其言。(《明史?黃子澄傳》)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明史?成祖紀》)

尤其甚者,建文帝阻止諸王進京奔喪,接納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藩」,先廢周王朱橚,再廢湘王朱柏(官吏上門鎖拿,朱柏闔家自焚)、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燕王朱棣以實力強大,暫得倖免於難。

湘王自焚

命子澄兼翰林學士,與齊泰同參國政。謂曰:「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

子澄頓首曰:「不敢忘。」退而與泰謀,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謀定,明日入白帝。(《明史?黃子澄傳》)

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

以次

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明史?成祖紀》)

即便湘王自焚震動天下,建文不顧「侄子逼死叔叔」的罵名,繼續連削藩數王,極爲果決。哪怕建文朝的理由找的再好,遠在北平的朱棣心裡也明白,自己必不能不遭受「削藩」的牽連。於是便趁建文帝尚未對自己下手,一方面「佯狂稱疾」,裝瘋賣傻,以減低建文帝的戒心;

另一方面,朱棣則聽從僧人道衍(俗名姚廣孝) 的建議,祕密在王府(前身爲元代皇宮)後苑練兵,以雞、鵝、鴨亂之聲掩蓋,日夜打造兵器,爲日後舉兵造反作好準備。

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明史?成祖紀》)

及太祖崩,惠帝立,

以次

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明史?姚廣孝傳》)

齊泰、黃子澄後來屢次勸建文帝動手,建文帝始終猶豫不決。

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明史?成祖紀》)

建文帝朱允炆過份顧念叔侄之情,終於令建文帝錯過清理朱棣的最好時機。燕王起兵造反只是遲早的事!

(完)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22341/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