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時代,圓明園不再是文明的「廢墟」

視頻由北京數字圓明園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提供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屈婷 高杉)圓明園十二獸首所在處——海晏堂冉冉升起,獸首吐水,觀衆站立的地方被藍色的水波「浸」滿,視野漸入地下,巨型水利機械如200年前那般運行、轟鳴……在360度的環形空間裡,海晏堂「復活」了。

「現在,提到圓明園,你會想到?」在展覽牆上,觀衆們大多把手中的彩色選票貼在了「驕傲自豪」和「美輪美奐」的答案下,作答「1860大劫難」和「遺址廢墟」的人變少了。

「這樣的反饋在意料之中。」數字圓明園「重返·海晏堂」E—MAX沉浸交互秀策展人賀豔說,因爲其設計初衷就不是想展現一個文明的「廢墟」,而是想重構公衆與圓明園的「情感」關聯。

在數字時代,圓明園不再是文明的「廢墟」

數字圓明園「重返·海晏堂」交互秀展覽牆上的互動問題。新華社記者屈婷攝

圓明園是數字時代文化遺產「重生」的一個縮影。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上,敦煌「數字供養人」、拯救老屋計劃、「保護長城加我一個」衆籌行動……科技帶來的互聯和共享,正讓文化遺產走下「廟堂」,變得觸手可及。

「讓老百姓都知道」的歷史

82歲的清華大學教授、數字圓明園項目發起人郭黛姮是「海晏堂」首秀的焦點人物。20年來,這位梁思成的關門弟子一直專注於圓明園的研究。

「我們做了好多年,有沒有方式能把它好好呈現?」2009年,帶着這樣的疑問,郭黛姮帶領團隊開始了圓明園的數字修復工程。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140T高清數字資源、44萬平方米景區復原面積、162種數字植物模型……「萬園之園」最終回來了。

「海晏堂」不過是這一浩繁數字寶庫的一角。北京數字圓明園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將遺址大量的石構件、彩色琉璃瓦進行3D掃描,儲存爲點雲數據,在電腦模型中進行比對拼接,最終找到了它們的歷史位置。

在數字時代,圓明園不再是文明的「廢墟」

觀衆在欣賞「重返·海晏堂」沉浸交互秀。新華社記者屈婷攝

這座「五彩西洋樓」極爲美麗。圓明園最早歷史影像的拍攝者、德國人恩斯特·奧爾末如此描述:「映入你眼中的是裝飾物豐富而動人的色彩,浸潤在北京湛藍的天空裡。」如今,聯動影像、雷達動作捕捉、虛擬現實等高科技將這一幕「身臨其境」般復原了。

歐盟駐華代表團文化教育參贊馬慶被深深地打動了。「數字化讓我們領略到那些不可重現的時光,這會讓人們發自內心地去保護這些無價之寶。」

「我們探討數字化,就是想要把圓明園做到讓老百姓都知道。」郭黛姮說,對於圓明園來說,「還原它,就是在講述一部活生生的社會文化史」。

在數字時代,圓明園不再是文明的「廢墟」

在數字圓明園「重返·海晏堂」E-MAX沉浸交互秀上,孩子們看到了數字復原的獸首形象。新華社記者屈婷攝

多元帶來更強「保護力」

此次論壇上,「人工智能助力保護箭扣長城」項目獲得了技術創新大獎。很少有人知道,這個項目是公開向公衆募集資金,10萬人籌得4000餘萬元。

箭扣長城以驚、險著稱,「鷹飛倒仰」至「北京結」是它最爲險峻的段落。由於自然侵蝕和人爲毀損,箭扣長城保存狀況堪憂。如果按照傳統的測繪、維修方法,不僅人員抵達困難、採集數據受限,相應的維修工程也會變得粗放。

在數字時代,圓明園不再是文明的「廢墟」

清華美院團隊創作的新媒體藝術裝置《骷髏幻戲圖》,取材於宋畫。新華社記者屈婷攝

英特爾中國和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手接受了這一挑戰。他們第一次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採集並分析了大量的破損數據,提供智能化的修繕方案;留存下了遺址地的高清影像、掃描及探測數據等寶貴資料以供「傳承」。

項目牽頭人、中國文物基金會會長勵小捷說,箭扣長城是其2016年啓動的 「保護長城加我一個」項目中的一個。「現在多元的社會力量和社會組織可以在文化遺產保護當中做更多的事情。」

在敦煌莫高窟遺址,7萬個「數字供養人」出資近39萬元,完成了55窟數字化保護工作。「這種現象說明公衆對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越來越認可和支持。」勵小捷說。

在數字時代,圓明園不再是文明的「廢墟」

中國文物基金會會長勵小捷在論壇開幕式上,介紹敦煌「數字供養人」行動。圖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美是共通的「世界語」

今年,有24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家管理機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參會,展示了各國最新的數字文化遺產經典案例。比如,在希臘、意大利、奧地利和英國的聯展中,蘇格蘭神祕的史前石刻就讓中國觀衆「腦洞大開」。

「蘇格蘭巖石藝術」項目獲得了本次論壇「最具潛力」獎。它計劃用5年時間,3D掃描出考古學家過去13年裡搜尋、記錄的所有石刻圖案,並建成一個數據庫,以供世人解開謎題。

馬慶說,很多中國遊客喜歡去維也納、雅典、羅馬等歷史古都,但歐洲還有很多像蘇格蘭石刻這樣的名勝古蹟,「數字化可以讓文化遺產更好地展示出來,從而帶動當地的文化創新和經濟增長」。

中國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進程幾乎與國際同步,20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提出了建設數字敦煌的構想。此後,數字故宮、數字圓明園相繼建成。

在數字時代,圓明園不再是文明的「廢墟」

中國和希臘政府間合作項目籤約儀式現場。圖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在論壇上,希臘國立雅典理工大學攝影測量實驗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希臘PostScriptum有限公司籤署了一項「中希政府間重點合作項目」。按照協議,雙方將各選取1到2處遺產地開展數字化保護利用合作實踐。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說,美是共通的「世界語」,希臘和中國兩個東西方文明古國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也面臨着同樣的保護和傳承困境,「數字化的保護和傳承,將幫助兩國人民更好地了解雙方的歷史和現在」。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225489/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