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丨從江南小生到耄耋老人,什麼讓他堅守老區教育68載

「本文來源:瞭望」

善行丨從江南小生到耄耋老人,什麼讓他堅守老區教育68載

▲ 李振華老師和孩子們在一起

◆ 他培養了近萬名學生,有的成爲知名學者,有的走上了領導崗位,但他的三個孩子卻都沒考上大學。「我是一名人民教師,不是家庭教師。」

◆ 現在他每月只留下500元退休金做生活費,其餘的全部用來幫助貧困學生。據統計,60多年來,李振華個人累計捐款達136萬元,共資助貧困學生2300餘名

◆ 任紀蘭義無反顧地選擇到李振華曾工作過的小學執教,從走上教師崗位的第一年起,就從工資裏擠出錢,資助兩名貧困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當初許下的「長大後要成爲你」的諾言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國峯

1953年,年僅17歲的李振華辭別故鄉南京,從南京師範學院來到偏遠的山東省沂蒙老區沂源縣韓旺村支教,成爲一名人民教師,

也是村裏唯一的小學老師。

「當時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條件最艱苦的地方。」

李振華說,老區的艱苦遠超他的想象。羣衆靠喫糠咽菜度日,學校是山間一座破廟,石頭當桌凳,煤油燈照明,一到晚上狼叫聲四起……

李振華回憶說,

選擇沂源是受到沂蒙精神感召,

僅韓旺村就有8人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跟他們相比,那些困難算不了什麼。

老區人民的苦成了李振華留下執教的動力,這一留就是一輩子。

他堅守山區教學一線44年,培養學生近萬人,自己的三個孩子卻沒考上大學;他累計捐款136萬元資助貧困學生,自己卻生活清貧;他退休後一刻不歇,忙於青少年心理疏導工作。

68年前風華正茂的江南小生,現如今已經變成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李振華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教68年,沂蒙精神始終鼓舞教育着我,沂蒙老區人民淳樸的情懷感化着我。」

他經常望着收藏的一件舊棉襖陷入回憶,

這是剛到沂源時,村裏大娘看他穿得單薄,親手紡紗織布給他做的。在那樣艱苦條件下,老百姓總是把家裡最好的飯給他喫,最好的衣給他穿,一幕幕過往讓他淚目。「這讓我切身體會到無私的沂蒙精神,

我必須用一生來回報沂蒙人民!

紮根老區 愛灑沂蒙

教學條件艱苦,經費匱乏,李振華就自制地球儀、三體儀等28種教具;韓旺小學設在山上,學生生病,他就背學生下山去治療;白天上課,晚上翻山越嶺到學生家裡補課。夏天河裡發大水,他就把全班學生一個個背過河;冬天讓家裡沒有被子的男生與自己同鋪,最多時擠下三個孩子。

1955年,沂源縣初級中學的升學率是1:10,而他教的學生全部升入初中,轟動全縣。

1969年,李振華被調往張家坡鎮中學教高中。1980年高考前一個多月,父親病危,但他撇不下即將高考的學生,就說服同樣高考的兒子回南京替他盡孝。他對兒子說:「你考不上大學還能當工人,可農村孩子考不上就得當一輩子農民啊!」

幾天後,李振華收到「父病故」的電報,他跑到後山上,面向南方跪下,放聲痛哭。平復情緒後堅持給學生上課。當年高考,他的學生考出了優異成績。

同一年,他的母親因老伴去世大受打擊,突發腦血栓造成半身不遂。南京市和沂源縣的教育部門都同意把他調回南京工作,但他無法割捨老區人民的情義,邁不開回家的腿。左右爲難之際,縣裡先後安排8名婦女替他去南京照顧母親。就這樣,李振華再次留了下來。

十年裡,李振華堅持支付她們工資,直到把母親從南京接到自己身邊。沒承想,母親在沂源水土不服,不到一年便病故他鄉。他在牀前長跪不起泣不成聲,未能在雙親牀前盡孝,成爲此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1982年,李振華調任城關二中校長。這所學校招收的都是其他中學的落榜生,還有公安機關登記在冊的幫教學生。他提出一個口號——

「灑向學生全是愛」。

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三年後,當年平均成績28.6分的108名學生有78人升入重點高中,另有26人升入高一年級。縣裡將城關二中改名爲沂源縣實驗中學,直到現在仍是全縣最好的中學。

1997年,李振華退休。從教44年,他培養了近萬名學生,有的成爲知名學者,有的走上了領導崗位,但他的三個孩子卻都沒考上大學。他說:

「我是一名人民教師,不是家庭教師。」

捐資百萬 自甘清貧

「一名黨員就應該是一面旗幟,一面旗幟就要映紅一片藍天。」在寫了8份入黨申請書後,李振華於1959年光榮入黨,他在當時的日記本上寫下了這句話。

李振華時刻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工作的第一個月就拿出工資的1/4資助貧困生。「第一個月工資21元錢,10元寄給父母,6元用於日常開銷,5元資助學生。」他說。

從此,李振華固定把每月工資的1/4捐出,一直堅持到退休。退休那年,李振華把僅有的積蓄15000元,加上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一共20000元,全部捐給工作過的三所學校。當地政府用這筆錢設立「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用於資助貧困生。

張文強是李振華資助的學生,他的父親,李振華也資助過。有一次張文強家的房子塌了,李振華出錢幫着蓋好。張文強結婚時,禮金也是李振華想盡辦法湊齊的。在張文強眼裡,李振華的師恩已經超過了父子情。「有時候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老師叫成爹了」。

雖然有了基金會,但三所學校以外仍然有大量貧困生覆蓋不到。65歲那年,李振華到淄博市一所學校打工。8年來,他把任教所得的50萬元悉數捐出,資助了23名學生。爲籌措資金,他甚至去撿拾廢品賣錢,8年間光廢品就賣了16000元。

現在他每月只留下500元退休金做生活費,其餘的全部用來幫助貧困學生。

據統計,

60多年來,李振華個人累計捐款達136萬元,共資助貧困學生2300餘名。

但他一直過着極其清貧的生活,喝玉米糊、喫南瓜菜,穿一身洗得泛白、破損的衣服,

一輛自行車騎了58年,幾十年前花30元買的手錶依然戴在手上。

「錢是黨和人民給我的,夠花就行,

把錢用來資助貧困學生,圓他們的上學夢更有意義

。」李振華說,「雖然我生活很清貧,

但是我內心很富有,因爲我盡了一個人民教師應盡的責任,堅守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

。」

退而不休 薪火相傳

受李振華影響,他教過和資助過的學生中上千人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不少人走上捐資助學道路。

曾受李振華資助過的唐守貴,如今已是淄博市張店區師德標兵。從1995年參加工作第一個月起,他就像李振華一樣資助貧困學生。26年來,他直接資助的孩子有60多個,幫助資金近20萬元。

任紀蘭在中學期間父親病故,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在李振華的資助下與妹妹先後考入大學。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選擇到李振華曾工作過的小學執教。從她走上教師崗位的第一年起,就從工資裏擠出錢,資助兩名貧困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當初許下的「長大後要成爲你」的諾言。

在李振華的精神感召下,助人爲樂、敬業奉獻成爲沂源縣各行各業的行動標杆。目前,社會各界向「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捐款達1.2萬人次,累計資金293萬元,先後資助貧困學生近8000名,獎勵優秀學生和教師4000餘人次。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須揚鞭自奮蹄。」李振華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激勵自己發揮餘熱。

退休後,他把精力放在青少年思想塑造和心理疏導上,

專門設立了「振華青少年思想疏導熱線」,與省內外260多個後進青少年建立長期幫促關係。他創建了「道德講堂」和「孝德講堂」,義務爲學生開展紅色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330多場。他在全國各地誌願宣講3400多場,聽衆達100多萬人次。LW

將刊於《瞭望》2021年第37期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4824/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