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會矛盾嗎?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詩看上去「自相矛盾」,實際上卻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如今這個新時代又有新的含義和理解。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封建時代以帝王爲首的統治者向老百姓發出的號召,號召世人要重視讀書,把讀書入仕看得高於一切。作爲封建帝王,自然是希望天下英才都能讀書入仕,從中源源不斷湧現出朝廷可用之才。所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詩是得到帝王認可並充分肯定的,才得以廣泛提倡,才得以深入人心。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會矛盾嗎?

範仲淹劇照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詩反映了封建時代人們對「讀書入仕」的嚮往和憧憬。古代「士農工商」爲百業之總稱,所有的行業總歸就是「士農工商」四大類,而其中「士」爲其首,可見世人把「入仕」看作是最高貴的職業。而要入仕,唯一的途徑就是「苦讀詩書」,所以才會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歷史上許多名臣,無不是走「讀書入仕」這條路,比如北宋名臣範仲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會矛盾嗎?

吳敬梓塑像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雜感》一詩,詩人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這首詩是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深刻體悟,通過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體悟,道出了古往今來讀書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時,亦寄寓了極大的悲憤力量。現在多用來形容讀書人雖有滿腹學問,可惜有志難伸的困境。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會矛盾嗎?

蒲松齡塑像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說的是一旦入仕成功,則可享一世榮華富貴與盛名,但能夠成功跨入這一步的實在只是萬千讀書人中的極少數,絕大多數的讀書人終生無緣仕途。「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正是這絕大多數與仕途無緣的讀書人,這些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旦入仕失敗,何去何從成了首當其衝的大問題。一方面,讀書人清高,看不起「農工商」;另一方面,讀書人全部的青春和精力都投入在讀書之中,沒有任何一技之長傍身,最多只能著書立說或者村學教書,所以大多數入仕失敗的讀書人一輩子都窮困潦倒,命運悽慘。比如吳敬梓、蒲松齡等等。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會矛盾嗎?

屠呦呦
以上說的都是封建時代的讀書人,他們只有兩條兩極分化的出路和處境:一條是成功入仕,一輩子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一條是入仕失敗,百無一用,窮困潦倒。到了我們這個改革開放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詩的時代背景已經完全不同了,讀書人的出路已經非常多樣化了,不會再像封建時代只能依靠「讀書入仕」尋找出路。同樣的,讀書人在這個時代再也不會是「百無一用」了,只要是真正的讀書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金錢,知識就能改變人的命運。讀書人之中湧現出了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湧現出了馬雲這樣的企業家,也湧現出了景海鵬這樣的傑出航天員。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會矛盾嗎?

景海鵬

不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詩對當下的我們仍舊具有非常現實的啓示意義。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啓示意義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啓示意義在於,這句話告誡我們,要重視讀書,重視知識的力量,要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當下的我們除了可以「讀書入仕」,還可以經商、搞研究、創業、著書立說等等的出路,但不管是「入仕」還是經商、搞研究、創業、著書立說,所有的出路都必須要有文化知識作爲基礎和條件。難以想象一個文盲能在某個領域取得突出的成就,或者說,即便是文盲在某個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果他重視讀書,有一定的文化做基礎,或許他的成就能夠更大。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會矛盾嗎?

馬雲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啓示意義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啓示意義在於,我們在高度重視讀書的同時,又要防止自己跌入一個誤區,那就是把讀書看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能認爲讀書了,想要的一切自然而然就從天而降。實際上,讀書只是提供了一個基礎,一個前提條件,更多的還是要靠後天的努力奮鬥。至於那些「讀死書」、「死讀書」的人,就更加錯上加錯了。要知道,讀書是爲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加以運用,否則讀再多書都白費了。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79062/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