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讓1000個寶友跑去天天鑑寶排隊「判刑」?

原標題:是誰讓1000個寶友跑去天天鑑寶排隊「判刑」?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衆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經過這麼多年電視鑑寶類節目的銀幕洗禮,你很難想象藝術品鑑定大師除了正襟危坐的國風大師以外還能有啥別的造型,也很難期待他們除了用沉穩宣講之外還能有什麼別的語氣。

但在B站裏,我看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鑑定師,方方面面都跟大家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樣。電視裡的大師你看上去都是仙氣飄飄的老江湖,而他卻是個留個辮子頭的95後。

別的鑑定師都是給你引經據典,跟上課似的跟你說鑑定結果;而他就是往椅子上一歪,跟天橋說書似的跟你娓娓道來藏品背後的小故事。而要是碰上了來路不正或是法律禁止教育的藏品,他還會用手緩慢比出一個數,告誡寶友:

「你這個東西要賣,怎麼也得小五年、大四年(有期徒刑)。」

有時,他在鑑定寶貝的時候,還會掐指一算,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看一眼紋飾就能說出底款,甚至能推測出寶友在哪買的寶貝。

這對於觀衆來說就像是一場線上真人魔法秀,總能讓人爲他的「超能力」而感到不可思議。

風趣的語言和充沛的鑑定知識儲備,很快爲他吸引到了大量關注和喜愛,有些寶友甚至專門帶着寶貝等他連線,就是爲了看看到底值幾年「刑」;在B站上,他的很多視頻內容播放量都超過百萬,絕對可以算是行業頂流。

這種喜愛也能從彈屏之中得以窺見,每當他的視頻播出,粉絲對他的各種愛稱彈屏就從視頻上方飛馳而過,無始無終。

這個人就是天天鑑寶的鑑定師牛道德 aka 最「刑」的男人 or 刑部尚書。

儘管備受觀衆喜愛,但在很多人眼中,牛道德依舊是一個扁平的符號。提起他,大多能夠想到的只是一個妙語連珠、性格歡脫且擁有「神技」的鑑定師形象。

而在表層之內,牛道德成為鑑定師並成名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關於尋找自我與堅持信念的故事。

成爲擁有掐指一算技能的鑑定師,在牛道德看來是順道走的結果,是預期中的目標。

鑑賞古董藝術品對於牛道德來說既是愛好,也是天賦,這種天賦從他小時候就已開始展現。

小時候,他對玩具不感興趣,只有古玩才能讓他沉迷。因此在別的孩子拉家人去商場買玩具的時候,6歲的牛道德拉着父母去古玩城花55塊買了2塊袁大頭,作爲他的原始收藏積累。

牛老師收藏的原始成員:三枚袁大頭,兩枚是買的,一枚是親戚送的。

「收藏就是有多少錢玩多大東西。」他說。

那時,當周末孩子們看柯南、看奧特曼的時候,牛道德則沉迷於《藝術品投資》這類鑑寶節目。每當到了最後的估價辨真僞環節,他總會仔細觀瞧銀幕裏映射出的古董細節,並在心裡給出答案,正確率大於七八成。

從某種意義來看,這就像一場快樂實踐遊戲,既是他未來人生的提前演練,也是他「超級能力」的最好註腳。

但,天賦的另一面是有代價的:當其它孩子都熱衷電子遊戲的時刻,牛道德卻專注於古董,這種差異自然帶來的就是孤獨。

牛道德曾經費力學習PSP的玩樂技巧,但越學越懵也越學越亂的狀況,一度讓他十分焦慮。「其實我對這個沒什麼太大的感覺,就是想融入環境。」他說。

焦慮和沮喪,直到他學到《送東陽馬生序》時才得到緩解,文中的那句:此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於牛道德來說就像是一則神諭,讓他意識到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比合羣重要的多。

這就有點像是俄羅斯方塊遊戲,在合羣就會消失的過程中,牛道德最終選擇的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這種篤定,在日後不斷重現。

多年以後回憶起那時的場景,他的話語充滿冷靜:「光有熱情不行,你還得幹出點東西,與其努力去做你花十分勁都做不好的事,還不如去做你花一分勁就能做到比別人好得多的事,最重要的還是得先了解自己。」

大學期間在野外考古現場學習的牛道德

在他成爲藝術品鑑定師的路上,阻力不單單是來自外部環境,也來自家庭內部。

當他學生時代在古玩這條道上越來越癡迷的時候,越來越多來自家庭的負面反饋也接踵而至,一方面是覺得他玩物喪志,不鑽研學習之道;而另一方面則是路線之爭。

所謂路線之爭,就是職業規劃。與家人所期盼的不同,牛道德最終選擇的是自己的愛好,他選擇了文物鑑定與修復作爲自己的專業,選擇了他嘴裡的「窄門」。

不論是哪個維度審視,牛道德在傳統的東北家庭之中都屬於異類,他是唯一一個不在體制內的孩子。

內外壓力之下,他選擇通過讀書獲取力量。哲學的、傳記的、各種各樣的故事都是他扛下去的動力。尤其是孔子評顏回的那句「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更是成了他的信條。

事實上,這段經歷中的爭吵與細節他沒有對我詳談,但用「扛」這個字,表示了他是如何走到現在。

「其實也有人鼓勵,說愛幹啥幹啥,說以後沒準這玩意就能興起賺大錢呢;但那時遭遇最多的還是冷暴力吧,但當異類就肯定要招白眼和嘲諷嘛。」如今已經成名的牛道德微笑着回憶起來。

年少時光對古玩的熱情爲牛道德建立了收藏的底層邏輯,而大學裡的專業教育又爲他搭建好了知識體系。

求學過程中,如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霍海俊教授、首都博物館呂淑玲教授等人通俗易懂的授課內容,讓他對古玩鑑定有了新的理解。

一方面,他理解了不同保存狀態下的物體呈現出的樣貌可能性,這是這行最大的魅力所在。「鑑寶這事不是拿本攻略,看着東西對要點就成的。低仿、傻開門(典型真品)的一眼能看出來,如果是高仿、特殊坑口、少見形制的……一定不能想當然,要小心求證。」牛道德說。

每當在天天鑑寶連線寶友看到寶貝,他先會提取物品造型、材料、工具、紋飾、包漿等信息,並開始具體分析:

「打個比方,現在就是把秦始皇陵的劍扔你面前,它鋥亮鋥亮的你也不敢認。因爲在正常人認知裏古董都得包層鏽。但其實這東西從來不是光看樣子,你得考慮這東西出土的原始狀態是什麼,是拿漆木器裝還是水裡泡着,我在考古現場看見過很多東西出土的時候都跟新的一樣,就是因爲特殊的保存環境。」

老器如新

鑑定師和贗品永遠是一生之敵。

除了科技讓制假愈發精湛的困難,那些必須借用X光才能看出端倪的古代修復品、大量用周代無銘文器改刻銘文的變造品、西安何家村窖藏出的貨布、杭州出土的宋仿先秦青銅器也成了鑑定師的迷魂陣,爲了不走眼他們必須始終保持學習。

「舉個例子,你看過去印刷顏色不準的時候,贗品跟着色不準的書造東西,出來的都是有色差的一眼假,現在科技進步之後,拿高清掃描圖做,贗品色差問題就越來越少了。」他說。

這是一場無休無止的爭鬥,要想不被糊弄,最好的辦法就是跟自己較勁,把這些事研究明白。

在採訪中,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出身的牛老師還以中國傳入日本的九十九發茄子(北方窯口窯變黑醬釉茶葉罐)爲例,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經過修復的古董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最能體現牛道德這股鑽研勁的,是他的一次打眼經歷。幾年前他收了個瓶子轉手就賣了,隔了些日子,他在一個八竿子打不着的古董大集看見了一模一樣的東西,秉持着鑑定無巧合的精神,他琢磨了很久,最終發現這倆瓶子都是出自一個制假大師之手。

「跟好多老師探討之後,我發現問題出在釉面上,古代燒瓶子外面用釉果草木灰之類,但這個加了助熔劑,兩者區別不大都有橘皮紋,但燒造時長、窯內氣氛完全不一樣,就跟汽油桶和微波爐烤地瓜一樣,得注意這微妙的差異。其實有很多鑑定點,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明白的,否則造假的比藏家提升的還快咧。」他說。

這一點,能夠很好地解釋爲什麼你總能聽說很多老大爺交了一輩子學費還是總上當的故事。因爲在這一行裏天賦決定上限,沒有對各種細節過目不忘的天賦與對這一行的熱情研究,大多數時間只能原地踏步。

而與牛道德對鑑定就事論事的靈活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對這個行業的一絲不苟。

怎麼說呢,他接受不了互聯網上不懂裝懂的言論,也厭惡拉胯專家的不負責鑑定結果,在他看來這就是豬隊友,是對這行的抹黑,足以令他產生砸鍵盤的憤怒。

因此,他決定離開媒體,來到文玩綜合電商平臺天天鑑寶,好把自己的想法傳播到更廣大的疆域。「我覺得只要我的想法能通過平臺,多影響一個人重視藝術品保護也好,還是別把寶貝當贗品也罷,就夠了,我就知足。」他說。

從小時候開啓收藏之路,再到大學開始做藝術品生意,再到現在成爲備受歡迎的鑑寶主播,牛道德始終按照自己的喜愛規劃生活。

而當問到牛道德這麼多年到底哪件寶貝更讓他着迷的時候,他卻告訴我,隨着寶貝見的多了,相比較看一眼就知道什麼路份、什麼價格的古董,更令他着迷的是這些物品背後的人。

在鑑定這條路上,他既碰見過請求判定盜墓者贓物價值的警察,也碰見過故意試他鑑定能力的煤老闆,還遇見過拿奧特曼和其它玩具過來整活的年輕人。

「玩具這東西我確實不懂,但我決定聊聊天挺有意思的。我還是想多接觸接觸藝術品收藏圈外的人。」在採訪過程中,這種渴望他提起了多次。

在一次直播中,牛道德還真碰上讓他幫忙量刑的警察,這段對話成了天天鑑寶的名場面

這種對於社交性的重視,也體現在他對互聯網與藝術品收藏產業結合的認可。

從自身而言,成爲天天鑑寶的主播,對於牛道德是擺脫過去一眼望到頭那樣暮氣生活的最佳選項,充滿未知,也充滿挑戰。

而從更宏觀的視角而言,他覺得過去電視節目營造出的刻板精英印象,很容易把大衆驅離開來,顯得高冷,沒人愛聽。

因此,爲了讓整個行業變得更有活力,讓人們能更輕鬆地理解這件事,像天天鑑寶這種利用網絡跟觀衆好好聊天、好好介紹的據點,就是讓更多人關注這個文化的阿拉斯加破冰船,既很重要,也很必要。

網絡成名之後,家人對他的成績開始逐漸認可,同時他也成了同學裡的紅人,沒事總有人跟他討論他的火爆作品;甚至走在馬路上,也會有人跟他打招呼,拍照。

當愛好成爲事業並贏得尊重的時候,他感到自豪,也感到安慰。

而在藝術品之外,牛道德最大的愛好是修手錶,在視頻平臺裏,他多次衝着鏡頭炫耀着自己修好的一塊蘇聯生產的Poljot手錶,非常自豪。

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問他爲什麼,他先是用鬆弛的語氣告訴我:「就是想玩點別人沒有的。你把從三裏屯到靜安裏再到華爾街所有戴手錶的人都抓起來,也找不到同款,這就叫差異化競爭。」然後過了半晌,又用認真的語氣給我發了條微信,告訴我:

「老東西他是有人的手工和感情在的,而且它們背後還有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人的傳承、背書的因素在,很多是不可複製的因素。和新的、標準化的東西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

正在修手錶的牛道德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05831/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