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比大清起步晚,爲何能完成「工業革命」,躋身爲世界強國?

說起工業革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英國,因爲英國率先引領了世界性的改革浪潮。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了整個歐洲大陸、北美,甚至世界各個國家。

然而,當西方國家都在進行改革的時候,大清王朝在做什麼呢?

當時的統治者還在固步自封,等到西方國家的船艦利炮打開中國大門的時候,他們才有所清醒,準備用「洋務運動」改變 現狀,但事實好像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看看那時的日本,倒幕運動還沒有正式開始,幕府勢力還在做着殊死搏鬥。換句話說,在西方國家風風火火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日本還沒有任何改變,正在跟舊勢力進行着頑強鬥爭。

而大清王朝呢?雖然已經在進行改變,卻因頑固派的阻撓,並沒有徹底改變國家的狀況,甚至可以說結果是完全失敗。

可日本的結果呢?人家搖身一變,用三十多年完成了工業革命,不僅步入了現代文明,還躋身在了世界強國之列,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於是,有人產生了疑問:日本比清朝起步晚,爲什麼還成功了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日本有清朝不具備的條件?

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日本工業化時期

日本比大清起步晚,爲何能完成「工業革命」,躋身爲世界強國?

第一個方面:國家的領導力

要知道,一個國家的改革如果想要徹底,必須有強硬的政府力量,統治者必須有強有力的決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帶動全國的改革,使改革順利進行。

首先,看看當時的大清朝,雖然渴望改變現狀,跟着西方的文明進行發展,但執政者是誰呢?是大家熟悉的慈禧太后,一個只想鞏固自己權力與地位的頑固派。試想,清朝有這樣的領導者,改革能徹底嗎?國家能強大嗎?答案一目了然。

再來看看日本,雖然進行改革比較晚,但人家確是全民一心,不管是統治者還是民衆,都在想方設法地進行着。因爲當時的印度等地已經成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甚至是自詡爲強國的大清都被英國打壓了下去。

面對這樣的情況,日本身爲亞洲一小國,能不想着改變嗎?難道等着被宰割嗎?正所謂,絕地逢生,唯有改變,才能強國。

以前的日本人

日本比大清起步晚,爲何能完成「工業革命」,躋身爲世界強國?

所以,當時的日本只有一拼,才能保存自己的國家。於是,在明治天皇上位之後,當時政府的主要領導者,被稱爲明治維新三傑的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等人就果斷地進行「廢藩置縣」,結束地方分權,收權歸國,實現中央集權,從而爲日本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廢藩置縣是建立中央集權政權的一項劃時代的政治變革,但要知道任何改革都具有失敗的危險,日本也是一樣。如果此次改革不徹底或者出現什麼別的問題,那明治政府的統治可能將被瓦解,這並不是開玩笑的事,而是一件關乎日本未來發展的大事。

但在現在看來,日本的冒險是非常的值得,因爲它讓日本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現在,若將明治政府與清朝政府進行對比,真的事天壤之別,完全沒有可比性。日本政府想着讓國家更強大,而清朝呢?其實,說起來就是新勢力與舊勢力的對抗,哪個勢力勝利了,國家的發展方向將由哪方決定。

因此,最終的結果是明治政府將頑固勢力徹底打壓,清朝政府則是頑固勢力佔據了上風,從而一敗塗地。

融入西方生活的日本人和洋人

日本比大清起步晚,爲何能完成「工業革命」,躋身爲世界強國?

第二個方面:教育的先行力

雖然從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來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人卻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因爲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所以各個國家都很看重教育。

看看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但凡強盛的國家,對人才都是非常的重視。上至大秦王朝,下到大唐盛世,這些繁華的時代,無不是無數人才聚集的結果。可見人才對於一個政府,乃至國家的重要性,真是應了那句得人才者得天下。

而日本改革能成功,跟人才也有很大的關係。

可能在很多國人的眼中,日本古時的教育趕不上中國的教育,甚至說日本是文盲,沒有文化,但這種看法並不準確。因爲在江戶時代,日本不僅武士階層進入藩校學習,很多普通百姓都會到寺子屋進行學習,以便增長民衆的教育水平。

早就進行教育改革的日本

日本比大清起步晚,爲何能完成「工業革命」,躋身爲世界強國?

當時,江戶時代的日本國民閱讀興致非常高,導致出版業非常繁盛。試想,這樣的一個社會現象,文盲能做到嗎?甚至江戶時代的日本還發明了一種「和算」數學,其中包括了微積分的成果。足見在數學上,當時的中國已經遠遠落後於日本了。

除此之外,在1854年的時候,江戶幕府與美國籤訂了《日美和親條約》。之後,美國向日本贈送了一些美國的武器、電報機、蒸汽機車的模型和資料。

但沒想到的是,一年後在日本人才的努力下,蒸汽機車、蒸汽船相繼出現。從以上這些事實來看,江戶幕府時期的日本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儲備人才,真正可以做到完全有實力建造自己的品牌,有一種給點陽光就可以燦爛的感覺。

然而,看看當時的清朝,雖然輸出了大量的人才,但好像並沒有什麼作用,反而是這些人才利用國外先進的思想,掀起了反清的浪潮。

清朝的留學兒童掀起了反清旗幟

日本比大清起步晚,爲何能完成「工業革命」,躋身爲世界強國?

這對於清政府來說,真是極大的諷刺。即使當時的統治者辦新式學堂、翻譯書籍等,但好像都是爲了維護頑固派的勢力,根本沒有從本質上做出任何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事。

更何況清朝統治者對國民並沒有進行積極性的教育,而是讓民衆越來越無知,越來越愚昧,從而達到更容易控制的目的。

綜上所述,日本能夠改革成功,進入世界的強國行列,不僅離不開人才的支持,更離不開江戶時代對國民的教育。只有全民素質得到提高,國家才能真正發展。

依舊落後的清朝教育

日本比大清起步晚,爲何能完成「工業革命」,躋身爲世界強國?

第三個方面:外援的影響力

現今社會,聘請外援,支援世界各國建設都是常有的事。而日本與清朝改革時期,也是聘請了大量額國外人才,支援本國的發展。

在洋務運動時期,清朝雖然聘請了大量的國外人才,但主要是軍事和重工業方面,對國家的發展好像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要知道,當時的清朝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來發展軍事工業,所以國外的人才對清朝做出的貢獻也是很有限的。

而日本政府呢?他們聘請的多是以紡織爲重點的輕工業和基礎建設方面的外國專家,爲日本的「殖產興業政策」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1876年,日本聘請了大量的國外專家,人數達到了五百多人,而當時的日本已經有了三千多名外國專家。此外,當時的日本政府對這些專家的待遇,真是非常豐厚。那時候,日本政府高層的月薪是八百日圓左右,但外國專家的薪水竟然達到了一千多日圓,足見日本政府對國外人才的重視程度。

極其重要的輕工業

日本比大清起步晚,爲何能完成「工業革命」,躋身爲世界強國?

第四個方面:設施的完備力

其實,所謂的「殖產興業」就是要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把西方國家的近代工業轉嫁到國內。爲此,明治政府依賴國家政權的力量,多方籌集資金,其中包括發行紙幣和公債,一方面公債轉化爲資本,促進工業化;另一方面賣掉公債的下級士族進一步貧困化,爲近代工業提供了勞動力。

在1870年12月,日本政府成立了工部省,下設工學、勸工、礦山、鐵路、土木建築、燈塔、造船、電訊、制鐵和製造等寮(即司局)。之後,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具體有以下成就:

1869年,東京和橫濱架設了第一條電纜,後從長崎延伸到了北海道,並鋪設了海底電纜。

1871年,日本建立了現代郵政制度,在各地設立郵局,實行全國統一定價,並開始發行郵票和明信片。

明治維新時期繁榮的日本海港

日本比大清起步晚,爲何能完成「工業革命」,躋身爲世界強國?

1872年,東京到橫濱開通了日本的第一條鐵路。雖然這條鐵路的建設很大程度上依賴了英國,但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日本的其他鐵路也相繼開通,並使鐵路網線迅速遍及到了日本全國。

此外,在這一時期,明治政府還扶持了國內許多的民營企業,如三菱、三井等。當時,這些民營企業涉及的行業非常廣泛,包括紡織、釀酒、水泥、航運等,爲日本實現現代化,完成工業革命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反觀清朝,雖然也建了許多近代化產業,但實際的作用好像並不大,甚至頑固的統治者害怕鐵路影響龍脈,竟然寧願用驢子和馬拖着車廂在鐵路上走也不用火車頭。

這樣的行爲,在現代人看來,真是迂腐至極。

總而言之,正是基於以上條件,日本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工業革命,成爲資本主義國家,躋身於世界強國行列,有了更爲輝煌的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78750/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