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有意思的40個經典心理學效應!

原標題:超有意思的40個經典心理學效應!

1.習得性無助(屢次碰壁後放棄)

指個人經歷了失敗與挫折後,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爲力、喪失信心的心理狀態與行爲。

案例:嘟嘟小時候總是有很多理想,可每當他將理想告訴爸爸時,爸爸總是說「你看你…不是那塊料;你…這不現實;…」,有時,甚至還要挨揍,後來嘟嘟就再也沒提自己的夢想了…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

簡而言之,就是對期望的心理暗示,可以促使人們的認知和行爲發生同向改變,進而使該期望得以實現。

案例:小時候,由於班裡同學平均顏值都很高,爸媽敏銳地發現妮妮對自己的外貌不是很自信,後來爸媽和老師都常對她說:「妮妮,你長得可真漂亮,而且成績也在進步,真爲你開心!」,於是妮妮自信心越來越足,每天照鏡子的時候,也覺得自己變美了。漸漸地,妮妮真的越來越自信、漂亮了,而且對自己要求越來越高,連成績也越來越好了。

3.阿倫森效應(得到讚揚就開心,失去讚揚就灰心)

指隨着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着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表現爲人們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歡那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案例:工業區大院裡有個大舊油罐,中午放學後孩子們都喜歡到罐子裡蹦蹦跳跳,聲音擾人,很多人勸阻都無濟於事,小孩反而愈加鬧騰。一天,一位老爺爺說,我們來打個賭,誰跳的最大聲,誰就可以拿到一把玩具槍,結果果然獲勝者成功拿獎。第二天,老爺爺把禮物改成了兩顆奶糖,孩子們沒多大興趣,敷衍的跳了跳,勝者拿走了奶糖。第三天,老爺爺把禮物改成了兩顆花生,結果孩子們不願意了,紛紛表示「不玩了,不玩了,沒意思,要回家看電視去」。老爺爺通過巧妙的心理弱化效應,竟然把困擾大家的「熊孩子鬧騰」解決了。

4.南風效應(溫暖待人)

也稱溫暖法則,指人際交往中,溫和的溝通方式可以讓人覺得心理舒適,而「冰冷」的溝通方式則會讓人反感。詳細而言,人際溝通中要注重尊重和關心,講究方法,溫和相處。

案例:你希望朋友幫你做某件事情,如果你使用要求、使喚的口氣可能對方不一定願意,但如果你好好地和對方說話,誇獎一下對方,對方通常會答應幫助你,與伴侶、陌生人相處也適用。

5.酸萄萄效應(阿Q精神)

指當一個人自身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挫折感時,爲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現象。

案例:阿Q被人打得不輕,又不敢還手,於是在心裡說「總算被X子打了!」開心地抹去嘴角的血絲,頭髮飄逸着走了。

6.自我參照效應(這是乾貨,我得記下來)

指記憶材料與自我相聯繫時的記憶效果優於其它編碼條件的現象。如在接觸新東西的時候,如果它與我們自身有密切關係的話,學習的時候就有動力,而且不容易忘記。

案例:嘟嘟最近在學習設計,在圖書館偶然看到一本不錯的設計教程時,愛不釋手,花兩天時間就學完了,對其中的要點記憶猶新。

7.角色效應

指當一個人處於某種角色或角色發生改變時,通常會因這種角色(或角色的改變)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爲變化的現象。

案例:曾經貪玩搗蛋的哆哆,自從當上班長後,因爲自己的角色的轉變,不僅表現得學習認真,還積極主持班裡的各項事務,主動組織班級公益活動,責任感和自信心都增強了,跟之前判若兩人。

8.銳化效應(觀念影響認知過程)

指人的既有價值觀能對其知覺具有促進作用的現象。具體而言,當在社會知覺過程中,人們的價值在知覺對象前如被激活,這種價值觀對其知覺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案例:如從小老師就教學生要講誠信,這就會使學生在以後的知覺過程中,按照這個誠實的價值觀去判斷、去知覺,該時出現那怕是十分微不足道的帶有誠實信息的表現,我們就會被內隱的個性觀喚醒,認爲這是一個誠實的人,而且還可能具有善良、熱愛、隨和、溫柔等品質。

9.獎懲效應(胡蘿蔔加大棒)

指通過對目標人行爲實施外部強化或弱化手段,可影響其自身評價等心理活動,進而帶來其行爲的強化或弱化的現象。詳細而言,表揚、鼓勵和信任,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得體、適度、就事論事的懲罰措施可促使一個人對錯誤行爲的改過等。

案例:童年哆哆的父母對他的學習採取獎勵與興趣引導措施,同時對生活中較嚴重的過錯採取懲罰措施,長大後,哆哆成了一個人格完整、好學上進的人。

10.霍桑效應(被關注時自我暗示)

指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爲或者是言語表達的心理。

案例:Club上,與胡侃正High的哆哆,轉眼看到心中女神學姐在看自己時,立馬整理了自己的衣裝,變得安靜、紳士起來,還禮貌的打了個招呼。

11.搭便車效應(坐享其成)

是指在利益羣體內,某個成員爲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個人承擔,這就是搭便車效應。

案例:懶人村裏住着很多人家,門口的馬路常年失修,一到下雨泥濘不堪,但是大家都不願自己掏錢去修,剛買新車回村的嘟嘟實在不堪忍受,自己一人把路給修了,於是,整個村子都有了整潔的路走,村裏啥也沒貢獻的那些懶人們順利「搭便車了」。

12.棘輪效應(由奢入儉難)

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呈現出「向上調整容易」,而「向下調整難」的現象。

案例:哆哆從小穿慣了一線品牌的服裝,突然有一天媽媽說,咱們現在家裡經濟困難,咱們要改穿快時尚品牌了,結果哆哆想到沒法跟同學攀比了,覺得痛不欲生,每次出門都是巨大的煎熬。

13.墨菲定律(概率大於零的事,均可能發生)

指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有很大幾率會出錯,即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其發生的概率大於零,該事情總會(遲早)在某一時刻發生。啓示人們做事情一方面要對錯誤保持平常心,一方面也要防微杜漸,不存僥倖。

案例:嘟嘟覺得從下地鐵到上高鐵只需要5分鐘,結果地鐵安檢排隊花了20分鐘,上樓候車大廳的上行電梯竟然也壞了(頗有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感覺)。

14.野馬結局(小事擴大化)

指因一些細微小事情而造成情緒的巨大波動,以致因他人的外在因素導致自己受傷害的現象。理論證明人的情緒是有成本的,情緒是人選擇的結果。

案例:哆哆爸爸忘了把喝完的水杯洗了,哆哆更年期的媽媽見到立馬「原地爆炸」,說哆哆爸爸不注重家庭秩序、不懂得體諒人,還要把歷史上有關家庭衛生的事情拿出來數落爸爸一番…爸爸安靜地在看電視,可哆哆媽媽卻氣的不行,打電話跟哆哆姐姐繼續數落他爸爸一小時。

15.巴納姆效應(爲何不少人迷信?)

也稱福勒效應。指一部分人常常認爲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的現象。詳細而言,當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時,一些認知有限,或缺乏獨立思考和理性思維的人往往很容易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爲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案例:某汽車品牌贊助某知識類自媒體節目、科學論壇等,觀衆容易產生該汽車與知識青年身份、羣體的關聯,進而產生開該汽車品牌都是知識青年的聯想,一些知識分子更是堅定的選擇購買該品牌的車,實際二者無任何本質聯繫。

16.從衆效應(跟風現象)

也稱羊羣效應。指人在社會羣體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或行爲的心理傾向。

案例:妮妮看到公司很多人都剪了短髮,自己不顧自己臉型適合長發的事實,也跟着剪了短髮,隨後又後悔不已。

17.旁觀者效應(人成羣會降低責任感)

也稱責任分散效應,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羣體共同完成任務,羣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的現象。

案例:一位乘客坐過了站而遷怒於司機,嚴重幹擾了司機的駕駛狀態,釀成了交通悲劇,而引人深思的是,在這位乘客與司機爭吵的幾分鐘內,車內竟無人上前進行制止。

18.破窗效應(惡習總易被模仿)

指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的現象。

案例:如果一些面戶外牆上的一些塗鴉沒有及時清理,很快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新塗鴉。

19.鳥籠效應(爲多餘物品添搭檔)

指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的行爲。

案例:表姐給妮妮送了一隻小白兔,有潔癖的妮妮習慣養花草,但不願意養寵物,可送來的活物又沒法送人,於是自己只得去樓下寵物超市給它買喫的,打算第二天送人,結果第二天沒送出去,第三天放學回家,看到小兔冷的有點發抖,於是自己又給小兔買了小窩,以及一些玩具,慢慢的,妮妮竟然離不開兔子了。

20.貝勃規律(預先刺激可形成感知遲鈍)

「貝勃規律」指就是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後的刺激也就越遲鈍。即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簡單而言,就是一件事物存在着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

案例:晚上媽媽包了羊肉餃子,哆哆喫第一個時,覺得美味極了,滿足感爆棚,喫到第10個時,覺得味道依然不錯,當喫到到第20 個時,哆哆覺得餃子不怎麼好喫了,當喫到第25個時,哆哆都不知道自己喫的是啥了。

21.冷熱水效應(巧用心理反差出驚喜)

指人們對事物的評判標準會隨着心理的變化而變化,這種標準的變化又通常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感知。

案例:哆哆對市場很有信心,想給老闆來個驚喜,於是在業績目標中設定了一個較低的10萬元目標,經過努力,到月底業績總結時,哆哆完成了30萬的業績,深得老闆肯定,順利升主管。

22.瀑布心理效應(無意之詞,主動「躺槍」)

某人一句隨便說出的話,卻弄得別人十分「不平靜」,導致態度行爲的變化等,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意味。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爲「瀑布心理效應」,正象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面平平靜靜,下面卻濺花騰霧。

案例:996艱難創業的你聽到王首付慷慨陳詞「年輕人,要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一個億」,然後你就開始想:「是啊,我們公司一幫人辛辛苦苦每年才賺300萬,真的是太差勁了…」然後整個人都不好了。

23.心理擺效應(猶豫矛盾)

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動過程中,感情的等級越高,呈現的心理坡度越大,因此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進行轉化,表現爲多度性和兩極性。

舉例: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同朋友聚會時熱鬧得快快樂樂,自己單獨一人時又孤寂得冷冷清清;出去玩一場覺得很開心,可回來後又爲日常生活的單調枯燥而心煩。

24.視網膜效應(眼隨心境)

指當人們產生某種特別的需要或心向時,就會對需要的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關信息,而無意識地過濾掉無關信息,產生選擇性注意的現象。

案例:爲了彰顯個性,嘟嘟定了一輛稀有的原廠紫色汽車,贏得了好多回頭率。但與此同時,他每次在外面都會無意識地關注身邊的紫色汽車,漸漸地,由於這種過度的聚焦關注,他竟然覺得身邊紫色汽車一下子多了好多,而實際上並沒有。

25.安慰劑效應(喝水能治病你信不?)

又名僞藥效應、非特定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基於「對治療的預期」或「對醫務人員的信任」而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反應,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案例:春夏之交,原生都市孩紙哆哆、妮妮和同學們到野外郊遊,爲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綠的草地和迷人的風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時,哆哆很高興地接過妮妮遞過來的水壺喝了一大口,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山裡的水真甜」,其實他喝的還是妮妮從城裡帶來的水呢。

26.多米諾骨牌效應(系統內部連鎖反映)

在一個存在內部聯繫的體系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強調的是事物間的傳遞性、連續性。

案例:有一次和男友的朋友們聚會的時候,所有人的女朋友都化妝了,只有妮妮是素顏的。男友當下有些不高興,但是也沒有多說什麼。從那次開始,兩人就時不時有些小的爭吵,後來變成了大吵,最終兩人竟以罵戰結束了戀情。

27.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半途而廢或求成心切)

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的現象。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推動很多人完成工作的重要驅動力,但是有些人會走向極端,要麼因爲拖拉永遠也完不成一件事,要麼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不可。

案例:哆哆爲了贏得遊戲年度總冠軍,沒日沒夜的打遊戲,最終導致病倒在牀而失去比賽機會。

28.超限效應(你說夠了沒有?)

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超限效應帶給人們很多啓示,如演講時抓住聽衆的關鍵在開始的三分鐘,有效的交流時間是30分鐘內。此外,批評人適宜採取幽默式批評,且批評與鼓勵應該同步。

案例:哆哆因爲一次成績沒考好,被媽媽重複數落了半小時,也不聽哆哆解釋,最後哆哆氣得摔門而出,半夜媽媽又不情願地把他從同學家哄了回來。

29.空白效應(空白產生美)

指人在感知事物時,如果感知對象不完整,便會自然地運用聯想,在頭腦中對不完整的感知對象進行自我補充。並且在進行這種聯想和補充的過程中,會產生更加強烈的心理效應,印象變得更加深刻的現象。

案例: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

30.拆屋效應(人們慣於接受折中)

指先提出很大、較多的要求,接着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最後使雙方達成協議的現象。

案例:供應商一開始報價了一個很高的報價,並表示價格是底價了,當你表示已經有合作單位時,對方往往會給出一個很有誠意的驚喜低價。

31.登門檻效應(任務由易到難好推進)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爲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案例:嘟嘟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爲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他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

32.關係場效應(三個臭皮匠還是三個和尚?)

在角色羣體的活動效率中,既可能產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導致減力作用。這種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組成的羣體產生的內聚力或摩擦力,在社會心理學中,統稱爲「關係場效應」。增力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減力如「三個和尚沒水喝」。

案例:熊和獅子聯合捕到了一頭鹿,在兩者陷入長久的功勞之爭時,昏迷的鹿醒來溜走了。

33.飛輪效應(萬事開頭難)

指做一件事一開始很難,可一旦我們挺過去這個難關後,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甚至不廢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收穫。

案例:嘟嘟創業前期,因爲資金、人才等問題,發展艱難。後來慢慢步入正軌,資本厚了、招募到了優秀的人才,事業也越來越好,一天天壯大。

34.緘默效應(限於強迫過度謹言)

指在人際溝通中,由於擔心對方權威或強迫等壓力,人們大都選擇緘默或者挑對方喜歡的、迎合對方的話來說,儘量避免說讓對方不快或有可能降低自身價值的話。

即溝通中表面言語與真實內心態度不一致的現象。緘默效應容易導致溝通信息失真,因此,在組織管理與人際溝通中應儘量減少強制、壓迫的溝通方式。

案例:教育督察員到某問題學校調研,召集教職員就學校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看法和建議,由於現場有「厲害」校長出席,部分年輕老師本來準備好的一些重要問題和建議,卻迫于于校長在場的壓力而被迫選擇保持緘默,或只挑選了一些輕微的問題進行討論。

35.海格力斯效應(放下仇恨路路通)

是指一種人際間或羣體間存在的怨怨相報、致使仇恨越來越深的社會心理效應。其啓發人們,人際之間不應該在仇恨上「火上澆油」,而是要學會放下。

案例:嘟嘟和哆哆由於誤解或嫉妒,兩人之間有了矛盾,這時,如果其中一方的報復心理加劇,會使對方相應擴大報復力度而陷入惡性循環。相反,如果雙方能真誠溝通、消除誤解,自然可以和樂相處。

36.蘑菇效應(職場新人被冷落)

指一個新進入者在一個組織裡面臨的懷疑、不公等遭遇,以及隨後因表現差異而發展成被認可或被忽視的現象。其啓示是在公司新人進入後,應該規避蘑菇效應的負面影響,避免該效應長期存在導致人才浪費、流失。[源於一個形象的比喻:「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

舉例: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視。當他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並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人遺忘。

37.醞釀效應(難題不決,放鬆找靈感)

指反覆探索一個問題的解決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一段時間,往往會由於某種機遇一下子便找到解決辦法的現象。

案例:你正爲一個廣告創意無法突破而焦急不已,這時女神對你說,「要不要去樓下喝茶去呀」,你欣然同往,沒想到你們聊着聊着,靈感乍現,想出了一個令甲方爸爸都拍案叫絕的好點子。

38.投射效應(以己度人)

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即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爲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認知障礙。

案例:衣食無憂、心地善良的妮妮總以爲人們都是「正義和良善的」;靠權鬥謀私發家的啖總則認爲每個人都是”絕對自私自利且天經地義”。

39.食鹽效應(要智慧行善)

指好東西應當適度、適時,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如人常說的,錦上添花, 不及一次及時的雪中送炭。[原指做菜時,鹽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卻讓人難以下口,後被引入教育學領域]

案例:嘟嘟的一個同事因爲家中父親生病,急需要借一筆錢回家,識趣的同事紛紛解囊救濟,而唯獨嘟嘟卻希望憑藉自己的關係幫助同事聯繫醫院、醫生,甚至還幾次三番地要拉着同事去和醫生聊聊…,

40.遲延滿足效應(延遲滿足更划算)

也稱糖果效應。指爲人們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的現象。心理學家還通過觀察發現,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推測出一個人長大後的個性。

案例:在一個遊戲中,桌上各放着兩顆糖,如果小朋友能堅持20分鐘,就能得到這兩顆糖,如果不能堅持,就只能得到一顆,並且現在就能拿到,自律較好的小朋友(2/3)都會選擇稍微等20分鐘再拿,以獲得更大的收益。生活中延遲滿足也可以提升幸福感。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90705/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