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書 | 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必將回以凝視

原標題:見書 | 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必將回以凝視

《無人生還》是著名英國推理小說家阿加莎·克裏斯蒂的作品,也是她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該書出版於1939年,全球銷量超過一億冊,被認爲是史上成就最高的推理小說之一。阿加莎也無疑是萬千偵探小說讀者心中,當之無愧的推理宗師

阿加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寫作。當時的她爲紅十字會工作,所以戰時的經歷都在她的作品裡留下清晰的烙印。

而值得一提的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文學作品總圍繞着絕望和幻滅。但阿加莎·克裏斯蒂卻用最複雜的謎題、最巧妙的情節和毛骨悚然的布局爲讀者提供了一條逃離大蕭條的路徑。

1

在《無人生還》的故事開始,是八位素不相識的人被歐文夫婦邀請到德文郡沿海的士兵島做客。

士兵島是一座孤島,除了有一座氣派的別墅外,交通不便,天氣也陰晴不定。

八人興致勃勃上島後,發現竟然只有管家夫婦接待了他們,主人根本未到。

經過交談才得知,原來所有人都從未見過歐文夫婦,連管家夫婦也只是被邀請的對象。

接下來,更怪異的是,在發現擺放於餐廳的十個陶瓷小士兵之外,他們都在自己的房間看見了一首熟悉又詭異的童謠

一切被圍繞在迷霧重重的氛圍中。

以上所述,只是《無人生還》的開篇,僅僅靠着與世隔絕的孤島和怪異陰暗的童謠,陰抑的氣氛就被渲染到了極致。讓人隱隱揪着一顆心,知道一定有不詳的事情即將發生。

其中,孤島與童謠的結合是懸念設置的亮點,這正是這種結合,讓阿加莎成爲推理小說裏孤島與童謠殺人模式的開創者

而在這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兩個概念:

A.孤島模式,一般也被稱爲暴風雪山莊模式,是指一羣人聚集在完全孤立的環境內,比如因暴風雪受困的山莊,或是孤島等。因特殊情況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也無法逃離。與此同時,在場的人會遭遇不幸,而兇手多半就在身邊。

B.童謠殺人,是一種模仿殺人的典型。這一模式是由美國偵探小說家範·達因首創,他在1929年出版的小說《主教殺人事件》裡描寫了一個按照《鵝媽媽兒歌集》中童謠的方法和順序依次尋找到對應人並殺害的殘忍兇手。

阿加莎用精湛的寫作手法,將這兩種模式加以集合。把受害者受限於無法逃離的荒島,又因爲死亡的逼近讓倖存者之間相互猜忌,餐桌上不斷減少的瓷器士兵作爲童謠的映射,一步步暗示着人物發展的命運。

懸念始終不減,高潮又層層推進,一次次真相的推翻,一次次疑問的重啓,讓整個故事始終處於緊繃又提心弔膽的狀態,涼意不減。

這也可見,爲何後世模仿致敬《無人生還》的作品不絕,卻始終難以超越阿加莎這座高山。

2

隨着故事接下來的發展,在他們第一次共進晚餐之時,唱片突然傳來振振有詞的「聲音」,一一指責並宣判了十個人在過去所犯下的罪行。於是一個接着一個的人,開始相繼死去。

真相是什麼?歐文夫婦是誰?兇手在哪裡?Ta如何執行如此精確的謀殺?

小說開始還沒多久,相信讀者的腦海裏已經湧入許多難以縷清頭緒的問題。

這就是阿加莎的厲害之處,無需刻意,便可布下引人入勝的謎題,讓讀者跟隨人物深入至一種內心充滿疑惑的恐懼中。

懸念感,由此而生。

整個故事是以上帝視角進行講述,這種冷靜的知無不言是阿加莎靜心織起的網,由淺入深。

細節全都攤開在書裏,而你就是沒有辦法弄清謀殺的真相。只能跟着書裏的角色擔驚受怕,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死的會是誰。

一座孤島,一首童謠,十個小士兵,一個隱形人,這是一本如果你不閱讀到最後一個字,永遠無法看清真相的推理小說。

所以自始至終,我們腦海裏總是盤旋着「究竟誰才是兇手啊」這樣的疑問。

而隨着故事的逐步推開,你會發現這部小說的驚悚之處,除了懸疑的鋪陳之外,令人涼意陣陣的,還有對人性的叩問

上帝視角的敘述選擇,本就是一種審判和質問。加之撲朔迷離的案件,也隱喻着不可預估的人性險惡。

尼採說,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着你。

在《無人生還》裡的善與惡、罪與罰並非全然只是一種對峙,相反,阿加莎描繪出了人性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色地帶。通過那條最晦澀、最易忽略的模糊邊界,挖掘人性的深淵。

正所謂,與魔鬼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爲魔鬼。

小說裏10個角色,全都身負罪責,卻隱藏至深,他們非常善於用正義的說辭來掩蓋自身的罪行,這種開脫讓他們自認爲活在光明裏,實際卻不然。

阿加莎把背景置於與世隔絕的孤島,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對人性的隱喻。孤島切斷與外界的聯繫,人們也死守着自己罪惡的祕密。這一切都不爲外人所知。

他們在這樣的隱祕裏逃避責罰,也在這樣的隱祕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同時,正義也是這部小說裏的另外一個主題。法官的供詞也說明,他長期以來對死亡和正義都有一種癡迷,他殺人是爲了爲法律無法觸及的罪行伸張正義。包括布倫特小姐也認爲她的所作所爲是一種伸張正義的方式。

但如果我們單純把這個故事理解爲「正義戰勝邪惡」就顯得太過片面,因爲在這些深層人性的描繪裏,我們可見阿加莎對「正義」一詞所提出的質疑——這些謀殺的行爲,究竟是真正的正義,還是出於報復,亦或是一種病態心理的展現?對錯、是非、黑白,是否真的如此絕對和明晰?

於是在這些挖掘人性的細節裏,阿加莎在罪惡、祕密、正義、猜忌等關鍵詞上,都有自己的思索。她把這些尖銳的人性議題融入到情節之中,不予以評斷,不設道德立場,而是藉此引發讀者自身的獨立思考。

所以,我們可以相信,決定《無人生還》成功的,絕非僅僅是設了一個好局,寫了一篇燒腦的爽文,而是在阿加莎精巧推理結構裏藏有太多對人性的追索與詰問。

這種由表及裏的方式,充分說明,在推理小說背後,是阿婆內心深處深刻而偉大的靈魂。

今日的推文,小C也在刻意不去追溯真相(劇透)本身,而是通過對作品意義的解讀,希望大家能夠透過這一期的《一本好書》,走入阿加莎的閱讀世界。

推理小說只是一種寫作方式,而對人性的洞察才是故事的實質。難得的是,阿加莎竟然把這兩點都發揮到極致,這正是她爲何能夠成爲世界三大推理文學家的原因。

說了那麼多,大家別忘了收看今日在騰訊視頻播出的《一本好書》之《無人生還》,也別錯過阿加莎這本暢銷世界,被話劇、影視、遊戲改編無數的《無人生還》。

把真相交給閱讀,謝謝大家。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89778/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