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爲何將反隋之事始終遷延不發?

原標題:李淵爲何將反隋之事始終遷延不發?

李淵在思想上蓄謀反隋開始於大業九年(613年),可是爲什麼始終遷延未發,而是一直到大業十三年(617年)5月才正式舉兵呢?

其實原因有2個:

第一個原因是時機未成熟,並且準備不足。

大業十三年前,全國農民起義以及地主集團的反隋鬥爭,雖然已經比比皆是,但還沒有形成比較集中的強大力量,還處在各自爲戰的分散狀態,未能給隋政權以毀滅性的致命打擊,隋煬帝方面的軍事優勢尚未完全喪失。

李淵是個有政治經驗的老手,對隋王朝所具有的軍事力量又是了如指掌。他對當時的局勢發展變化情況始終保持着清醒的認識,不到十分有把握的時候,他不願輕舉妄動。

大業九年楊玄感首先發動兵變,很快被隋煬帝派大軍鎮壓。李淵身臨其事,影響十分深刻。而河東、太原都是軍事重鎮,在該地及其附近地區朝廷駐有重兵,如若貿然起兵反隋,其結果難免步楊玄感兵敗身亡的後塵,因此李淵要靜待時機。

天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被突厥圍困於雁門,本來也是個起兵的好時機。從政治上考慮,這樣無異於做突厥的內應,其結果將喪失人心,反隋也不可能成功,所以李淵不願冒此風險。

次年,隋煬帝調整了鎮壓農民起義的軍事部署,把徵遼東的部隊從前線抽調回來,由楊義臣率領,集中力量鎮壓山東、河北一帶的農民軍。

那時,分散各地的農民起義力量遭受很大挫折,幾支實力較強的起義軍都被打散了。隋的軍事力量就全國而言,尤其是在中原地帶,還佔據優勢地位。因此,在大業十二年年底以前,李淵是不敢有所舉動的。

大業十二年(616年)冬,全國的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已威逼東都洛陽,隋煬帝遠在江都,已無所作爲,減輕了河東、太原的軍事壓力。李淵及時敏銳地看到了形勢的變化,等待已久的起兵行動時機終於到了。可是由於自己並無充分的準備,仍然無法馬上起兵。

第二個原因是李淵身旁還有隋煬帝的親信,因而李淵在行動方面不得不十分小心謹慎,從不輕易向人吐露真言。

在時機不到、準備不周的情況下,雖然有很多人建議他起兵反隋,他都裝着不以爲然的神態,加以拒絕,有時甚至怒形於色,擺出欲加問罪的架勢。當然這都是裝裝樣子,他多次暗示別人「慎爲言」,不要暴露自己,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李世民結交豪傑之士是經李淵授意的,否則,年紀輕輕的李世民不可能想得那麼周到。但李淵卻裝作全不知曉的樣子,其目的也在隱蔽自己的意圖。

另一方面,李淵畢竟是隋的世臣,受朝廷爵祿,加上封建綱常思想的影響,在他的腦子裡君臣禮教觀念很深。所謂「天有綱,則理不可逾」,在這種觀念支配下,認爲隋煬帝雖然大逆不道,播虐於天下,但作爲臣下來說,就不應該「執言相詰」,更不用說起兵反抗了,否則要終生背「叛主」的罪名。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75615/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