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這個司禮監掌印太監以死抗爭,弘治中興泡湯,明朝危矣

原標題:不是這個司禮監掌印太監以死抗爭,弘治中興泡湯,明朝危矣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有個奇怪的現象,好人也不容易出門,壞人倒是盡人皆知的。

比如說到太監,這個羣體當中可是出了不少濫人,像什麼秦朝趙高、漢代張讓和宋朝童貫之類,確實不是正經人,但是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太監裏也還是有潔身自好的。

比如再說到明朝的太監,明朝不幸出產了不少糟糕的太監,像大家馬上就能想到的魏忠賢、劉瑾和王振之流,這些人也沒少給朝廷抹黑。當然明代的太監也有很了不起的,像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歷史書上鄭重學習過。要讓大家再推舉一位明朝知名的好太監,估計有人會想起那位在煤山上陪着崇禎一起死的王承恩,實話說,也很不簡單,死忠之人,至少應該算一個。

崇禎與王承恩

但是要讓您再舉一兩個出來,估計就有點困難了。參看《明史·宦官傳序》中說到明代宦官,「間有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說到的這三個名字,應該是「藏在深宮人未識」,但是能在青史上佔有一席地位,讓一向苛刻的史官們送上一個「賢」字,這是相當大的褒獎。

筆者在了解他們的作爲之後,深有感慨,有的太監禍國殃民,會動搖朝廷的根基,把他送上不歸之路;但也有持正守志,在風雨飄搖之中力挽狂瀾的好太監,至少保證朝廷還在正常的航道上行進,不至於觸礁翻船。

這裡要學習和紀念的,正是這樣一位修身重道,以匡濟天下爲立身處世宗旨的好太監,他的名字叫懷恩。

先說說厥功至偉的功績,只用兩個字來說——安儲。

太子是一國的儲君,應該說也是世界上最高最危險的一個「職業」。歷朝歷代在解決儲君的問題上,一般人都是「立嫡立長」;但也有人要「立子以賢」,這就爲朝廷埋下了隱患;更有糊塗點的皇帝,還想「立儲以愛」,就是他喜歡哪個兒子就想讓哪個兒子接班,雖然爲數並不多,但每次這樣的搖擺過程中都伴隨着看不見刀光劍影的宮鬥大劇。

懷恩此人,目前的史籍中連其生卒年都沒有記錄,不說是一種失誤,至少也是一種遺憾吧。

懷恩姓戴,本名門之後,今天的山東高密人。宣德初年,其族兄兵部侍郎戴綸因爲直言勸諫惹怒了皇上被殺,連累到了懷恩的父親戴希文,當時戴希文的官職爲從三品的太僕卿,此官分掌車馬,天子出行,他負責安排前後的禮儀隊伍。

戴希文受戴綸的株連而被抄家,兒子從小就不得已淨身當了宦官,被賜名爲懷恩。

進宮之後,懷恩因爲恭謹勤肯才識不凡而受到皇帝賞識。到明憲宗臨朝時,他被提升爲司禮監掌印太監。

大家可別以爲,他只是個捧着玉璽,等着給聖旨蓋章的小角色。這個「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最炙手可熱的職位,有「內相」之稱,負責完成國家決策中「批紅」部分最後的審核蓋印。掌印太監下設秉筆太監數人,而首席秉筆太監是主管東廠、詔獄等特務刑訊機構的頭領,其他各秉筆太監則分管各監各司局。所以,這位太監的權力可與內閣首輔匹敵,甚至「權過元輔」。

介紹一下這個甚至比內閣首輔還要重幾分的掌印太監,是說懷恩如果沒有這樣的權位,他也沒有扭轉乾坤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懷恩識義理,通典故,遇事總能秉忠進諫,加上他在錢字上很淡,公生明,廉生威,所以他在不僅宦官中,即在朝臣中威信也極高。

說到明憲宗,大家也覺得陌生,說成化皇帝,可能喜歡文玩的人首先會想到鬥彩雞缸杯,愛聽故事的人可能知道他和他專寵的萬貴妃有一段曠世戀情。萬貴妃比他大整整十七歲,這在過去幾乎就差了輩了,但憲宗皇帝一生就是喜歡這個可沒少給他添亂的大齡女人。

因爲皇帝喜愛,萬貴妃在宮裡說一不二,成了一個大幺蛾子。她自己的兒子夭折了,擔心年老色衰,她處處讒害宮廷妃嬪,凡有懷孕的,就想盡辦法讓她們墮胎,這個自私而狠毒的女人險些讓深愛他的成化帝斷了香火。

成化帝先前的兩個兒子都沒了,於是把好不容易找回來的老三朱祐樘立了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明孝宗,這個皇帝幼年時期幾度危難,沒有懷恩等人在背後的調護,能把命保下來除非出現奇蹟。

後來邵宸妃生了個兒子,封爲興王,成化帝看着這孩子一天天長大,又愛讀書,又愛思考,非常喜愛。此時,萬貴妃又在中間攪混水,已經不能生育的她想把興王過到她的名下,然後再勸皇上「立儲以愛」,改立興王爲太子。

成化帝

此時,成化帝已經動了心,太子之位危在旦夕。

據記載:「上意已動,謀之於恩,恩以死拒不從。上恚,詔發往鳳陽司香。」

意思就是說,當時成化帝跟懷恩商量,想改立太子,但這等動搖國本的事懷恩怎能不以死抗爭?成化雖然在盛怒之下把他打發到鳳陽去給先皇守陵,畢竟也把這事拖延了下來。應該說,懷恩的話不管在宮廷內外都還是很有份量的,皇上知道懷恩沒有私心,公忠體國,他是在替朝廷安危考慮,就不能不三思。

其實兩個人之間的較量也不是第一次。

曾經有位來自江夏的僧人繼曉,依靠太監梁芳騙取了成化帝的信任,在宮內大搞方術,玩什麼點石成金的把戲,弄得烏煙瘴氣。

刑部員外郎林俊上疏直言進諫,成化帝大怒,把林俊下了大獄,還想殺他。

懷恩不斷叩首進言,此人絕不可殺!「殺俊,將失百官心,將失天下心,奴不敢奉詔!」

成化帝怒不可遏,拿起案上的硯臺擲過來砸他,懷恩不躲,「以首承硯」,就是砸死我,這事也不能辦。

好在沒砸中,成化帝更怒,把几案也掀了。

懷恩脫了帽子,「伏地號泣曰:『奴不能復事爺爺矣。』」其實還是以退爲進,你要殺林俊,我就辭官不幹。

成化帝讓他馬上滾蛋。懷恩回去,對外說自己中風了,不能起牀。

其實成化帝不是個昏君,事情過去再想,也就想通了,懷恩和林俊無親無故,他以命來抗爭,確實是出於公心,於是又派了太醫來給懷恩治療。

林俊的一條命就是這樣保下來的。

這次遇到要改立太子這樣的天下一等大事,懷恩必然又是以死相爭,暫時保得太子之位。

也是事有湊巧,懷恩被趕走之後不久,泰山就連續地震。內靈臺奏:「泰山震方,應在東朝,必得喜乃解。」

地震在那個年代是「天象示警」,皇帝也不能不戒懼。欽天監的人說此次地震應在東宮太子身上,似乎一下子說中了成化帝的心思,一向比較迷信的他認爲,看來太子祐樘果然是天命的合法繼承人,他剛有廢儲的想法,那邊就地震了。那既然這樣,太子該如何「得喜」呢?想想太子也不小了,不如爲他選妃吧。

「上始詔爲太子選妃,而儲位安矣。」

選了太子妃,應該說,太子的地位才算進一步安定鞏固下來。

那懷恩用命保下來的這位太子,即後來的弘治帝,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皇帝?如果是個昏君,能說他是辦了一件好事嗎?

1487年,成化帝最心愛的女人萬貴妃死了,他也追隨而去。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正式榮登大寶,年號弘治。這個皇帝也沒有辜負懷恩的一片苦心,他寬厚仁慈,不近聲色,大開言路,勵精圖治。他在位期間的大明朝,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名號叫:「弘治中興」。

弘治帝

弘治登基之後,隨即降旨詔懷恩回京,仍官復原職,掌司禮監。

嘉靖朝的刑部尚書鄭曉著有一部《今言》,其中有載,就是在此期間,還有一個小段子。因爲廣開言路,有位言官上疏時談及內臣,竟然用了「刀鋸之餘」這樣的含有極強侮辱意味的詞,當時另一位大太監覃昌憤憤不平,他也是有大功於弘治的人,有心發難。

但懷恩卻淡淡一笑,說:「吾儕本刑餘之人,又何怒焉。」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還怕人家說嗎?發什麼火呢?

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被人揭短還能一笑置之,懷恩的度量確實非同一般,如此賢者,即古往今來數不清的宰相,又有幾人可以做到?

懷恩如果以宣德元年即1426年左右出生來算,到弘治即位時,他應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回京之後不久即告別了人世。

弘治元年正月,皇上又念及懷恩的功德,特批爲他建造顯忠祠。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69423/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