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最恥辱一幕:1900年比甲午那年還不堪

原標題:北洋水師最恥辱一幕:1900年比甲午那年還不堪

今年是庚子之變120周年,在1900年發生的很多事件都是中國歷史需要銘記的屈辱。

其中,北洋水師在大沽口之戰中的屈膝投降,更是海軍史上最恥辱的一幕。這次事件的不堪程度,更甚於1895年劉公島的北洋水師投降事件,後者至少經過了長時間的奮戰。

大沽口的北洋水師艦艇,遠優於參戰的列強軍艦

1900年,隨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列強各國艦隊紛紛雲集大沽口,大規模入侵已經不可避免。

此時,北洋水師有多艘軍艦駐防大沽口,包括了德國造「海容」號巡洋艦(2950噸,21節),四艘英國造驅逐艦(也被稱爲大型魚雷艇)「海龍」號、「海犀」、「海青」、「海華」號(284噸,32節),兩艘德國造驅逐艦「飛霆」號(401噸,21節)和「飛鷹」號(850噸,22節)。這些軍艦都是極新的,與甲午戰爭時北洋軍艦老舊過時的情況截然不同。

比如,「飛霆」號驅逐艦在1895年服役,「海容」號巡洋艦在1898年服役,四艘「海龍」級驅逐艦在1899年才剛剛服役,均採用了當時國際上最新型的武器和技術,被各國列強視爲勁敵。

1900年6月16日夜間,第四次大沽口保衛戰爆發。八國聯軍以十艘小型艦船(其中包括一艘非武裝的「獨角獸」號)爲第一梯隊,向大沽口炮臺發起攻擊。其中,最大的軍艦是俄國的「吉利亞克」號,噸位不過1258噸。其他聯軍戰艦也都在400-1000噸之間。八國聯軍雖然在渤海灣也部署了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但均停泊在大沽口外海,未直接參戰。

戰鬥爆發前,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正坐鎮「海容」號停泊在大沽口,四艘「海龍」級驅逐艦駐泊在水雷營碼頭,「飛霆」號和「飛鷹」號則在大沽船塢內進行修理。

葉祖珪麾下的「海容」號,擁有150毫米克虜伯速射炮3門,105毫米克虜伯速射炮8門,還有37毫米哈奇開斯機關炮6門,8毫米馬克沁機槍6門,14英寸魚雷發射管3座,火力非常強勁。四艘「海龍」級也都擁有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

相比之下,參戰的八國聯軍艦艇均爲炮艦和驅逐艦,整體實力遠不如北洋水師艦艇。例如最大的俄國「吉利亞克」號炮艦,只有120毫米速射炮一門,75毫米速射炮4門,47毫米炮4門,魚雷管一座,最大航速也只有11節。

可以說,在大沽口的北洋水師艦艇不僅噸位大,火力強,而且平均航速也高於聯軍多數參戰艦艇。僅憑「海容」號的3門150毫米和8門105毫米速射炮,就碾壓在場的全部列強艦艇。

八國聯軍趁夜色偷襲大沽口炮臺

八國聯軍對大沽口的進攻,其實是一次偷襲戰。當時,雖然當時在北京、廊坊、楊村等地均已爆發了戰鬥,但清朝政府與各國之間並沒有宣戰,仍保持着較暢通的外交關係。

真正導致清朝和各國關係惡化的「克林德事件」(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發生於數日後的6月20日,此時八國聯軍早已經攻破了大沽口炮臺。可以說,列強對大沽口的攻擊是一次不宣而戰。就因爲這個理由,美軍艦隊司令官拒絕參加對大沽口的這次偷襲。

正因爲是偷襲戰,所以聯軍出戰的第一梯隊只選擇了小型艦艇,試圖趁夜色穿過布置有水雷和障礙物的大沽河口,直抵炮臺和碼頭。戰鬥在6月16日夜間就已經開始,「吉利亞克」號炮艦首先闖入河道,遭到清軍反擊。6月17日凌晨1點,各國列強的艦艇一起對大沽口炮臺開火。參戰的聯軍一共有10艘小型艦船,水兵和步兵人數大約在900名左右。

據聯軍估計,炮臺守軍和北洋水師官兵一共有2000人左右。戰鬥打響後,天津鎮總兵羅榮光以67歲高齡,率領大沽口南北炮臺千餘名守軍頑強反擊,在夜色中給予列強軍艦以較大打擊,先後擊傷6艘軍艦,包括了俄國「吉利亞克」號(1258噸)、「朝鮮人」號(1213噸),「海狸」號(950噸)、英國「牙鱈」號(420噸)、德國「雞貂」號(890噸)、法國「獅子」號(503噸)。

其中,噸位最大、衝在最前面的「吉利亞克」號炮艦被擊中彈藥庫,在夜色中燃起大火,擱淺在白河河口,險些傾覆沉沒,差一點成爲中國近代擊沉的最大外國軍艦(最高紀錄是1859年在大沽口擊沉的英國「鸕鷀」號炮艦,860噸)。

但是,令列強參戰艦艇不解的是,在他們預測威脅最大的北洋水師艦艇卻一動不動,冷眼旁觀大沽口炮臺守軍的孤軍奮戰。

葉祖珪率新式巡洋艦向弱敵屈膝

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是甲午海戰的英雄,曾任「靖遠」號巡洋艦管帶,在大東溝海戰和威海衛之戰中表現英勇,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但是在1900年的大沽口,葉祖珪卻變成了「葉志超第二」,後者乃是甲午戰爭中望風而逃的陸軍將領,在史書上留下的名聲非常醜陋猥瑣。

葉祖珪作爲留英學生,屬於典型的洋務派,從內心就反感義和團和反列強鬥爭。他看到列強海軍大舉來襲,自認爲不能匹敵,因此冒出了「停戰保船」,爲海軍保存實力的想法。

在6月17日凌晨戰鬥全面爆發後,葉祖珪坐鎮的「海容」號巡洋艦非但不抵抗,反而停船熄火,和列強的軍艦靠泊在一起,任由對方宰割。不僅如此,葉祖珪作爲水師總指揮,完全拋棄了仍在水雷營碼頭停泊的四艘「海龍」級驅逐艦,沒發出任何「迎戰」和「逃避」的命令,讓驅逐艦和艦員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束手待斃。

在大沽口的幾艘北洋艦艇中,只有「飛鷹」驅逐艦由於前幾日完成了修理離開了船塢,及時逃離了大沽口戰場。仍在船塢中的驅逐艦「飛霆」號,同樣成了列強的魚肉對象。

北洋水師四艘新型驅逐艦,被兩艘英國驅逐艦無傷亡俘獲

6月17日凌晨1時,大沽口炮臺與列強艦艇的炮戰全面打響。按照計劃,英國出動兩艘驅逐艦「牙鱈」號(420噸,30節,60名艦員)和「名譽」號(352噸,30節,65名艦員)冒着大沽口炮臺的轟擊,衝向水雷營碼頭,每艘驅逐艦還拖帶了一條小艇,各載有10名士兵。

此時「海龍」號四艦的水師官兵,雖然被炮聲驚醒,但完全來不及趕到艦上,只有大沽口炮臺拼命射擊,試圖攔截英艦。「牙鱈」號驅逐艦被一枚150毫米克虜伯炮彈擊中,炮彈鑽入船艙,落在鍋爐附近,結果這枚炮彈竟然是啞彈,否則小小的「牙鱈」號肯定是一命嗚呼——買來的炮彈炸不響,甲午海戰令人悲憤的一幕再次重演。

兩艘英國驅逐艦抵達水雷營碼頭後,英軍艦員和士兵紛紛登上北洋水師的四艘驅逐艦,迅速將其俘獲。此時,「海龍」號四艦的官兵也趕到碼頭,試圖奪回被搶走的驅逐艦,甚至試圖用英語與對方溝通表示抗議。但是,英國驅逐艦炮火全開(每艘驅逐艦都有1門76毫米炮和5門57毫米炮),英軍士兵也開槍射擊,北洋水師大批官兵紛紛被打死在碼頭上,其中就包括了「海華」號管帶饒鳴衢。參加奪船的英軍無一傷亡。

英軍在場艦員和士兵一共130多人,分出了16名艦員分別安排在四艘「海龍」級驅逐艦上。另外英軍找到了一艘拖輪,又安排13個艦員駕駛這艘拖輪將四艘繳獲的驅逐艦拖帶出了大沽口碼頭。

大沽船塢內的「飛霆」號驅逐艦,則被俄國人搶走,一年後被拆光了設備還給了中國。

葉祖珪的「停戰保船」之舉,能夠被洗白嗎?

英國人繳獲「海龍」號四艦後,將其拖曳到了外海的主力艦隊中。其中「海龍」號驅逐艦被靠幫在英國戰列艦「百夫長」號(10500噸)一側,受到了在場水兵的集體歡呼。

這種勝利的歡呼,對中國人而言卻是極大的恥辱。

除「飛霆」號被俄國佔有外,英國人大方地將「海犀」、「海青」、「海華」號三艦分別送給了法國、德國和俄國,自己留下了「海龍」號。英、法、德、俄四國將接收的「海龍」級驅逐艦全都命名爲「大沽」號。俄國和德國的「大沽」號,分別在日俄戰爭的旅順戰役和一戰的青島戰役中被擊沉,英法兩國的「大沽」號驅逐艦則使用了相當長時間。

從歷史結果來看,葉祖珪所謂的「停戰保船」策略,保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艘「海容」號巡洋艦而已。據說,這還是英國海軍將領看在同學交情的份上,網開一面留下來的。北洋水師丟掉的五艘驅逐艦,單價都在30-40萬兩白銀以上,合計總價值近200萬兩。而「海容」號巡洋艦的造價不過是110多萬兩白銀。葉祖珪的「保留實力」想法,在後世看來簡直是個笑話。

葉祖珪的「停戰保船」策略,至今仍得到一些人的支持和辯解,理由是「不應支持排外運動」,「葉祖珪支持東南互保」等等。所謂的東南互保運動,實際上是葉祖珪屈膝投降後數日,在6月24日才出現的,葉祖珪可謂是當時「不抵抗政策」的先驅模範。

葉祖珪的「不抵抗」也許有一百個理由,但是外國侵略軍已經殺到了家門口,作爲軍人,除了保家衛國還能有其他想法嗎?用人民血汗換來的新式戰艦,即使打不過,血戰沉沒也遠比白送給外國人強一千倍!

同樣是學習過西方技術,接受過西方思想,曾在洋槍隊任過職的羅榮光,壯烈戰死在大沽口南岸炮臺。十多天後,天津武備學堂的大批師生,操作着新式槍炮與侵略軍戰至最後一人。即使是北洋水師裏,在水雷營碼頭壯烈戰死的「海華」號管帶饒鳴衢,也是中國軍人的楷模。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65644/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