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電大外國文學專題

形成性考核一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45分)

題目15

託馬斯·曼的現實主義和傳統現實主義有哪些不同?

答:

託馬斯·曼在思想上繼承了19世紀的人道主義傳統,同時又深受叔本華和尼採哲學思想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因此他既保持了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又吸取了20世紀初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世界觀。既是積極的,又是悲觀的。積極的一面是他對舊的社會持嚴厲的批判態度,悲觀的一面是他對『新世界』的出現始終持保留態度,這也是20世紀西方大多數知識分子共有的態度,而曼是其典型代表。

在藝術上,曼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的基礎調是現實主義的,但在手法上又融合了衆多現代派的因素,如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夢幻和反諷等。因此,他是個現代作家,而不是現代派作家。他的小說結構都是精心設計的,情節和人物經過細緻安排,這是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遺風,但他的小說在局部和細節的處理上比19世紀的現實作品要豐富得多。此外,他講究遣詞造句,被公認爲德國20世紀的語言大師。

題目16

布萊希特「敘事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敘事劇」

在藝術上有什麼特點?

答:

在布萊希特看來訴戲劇強調戲劇衝突,強調戲劇性,這是一種建立在亞裏士多德關於命運悲劇理論基礎上的戲劇。也就是說通過模仿引起恐懼和憐憫的使觀衆的思想產生恐懼和憐憫,從而在道德上得到淨化。而布萊希特倡導的敘事劇,卻是要讓觀衆產生思考的興趣,激發觀衆變革現實的願望,並使觀衆相信世紀是可變的,從而培養觀衆積極的處世態度。

敘事劇在藝術上的特點,包括「陌生化」的手法,使觀衆用新的眼光觀察和理解司空見慣的事物。導演和演員藉此有意識地在舞臺與觀衆之間製造一種感情上的距離,使演員既是角色的扮演者,又是角色的裁判,使觀衆成爲清醒的旁觀者,用探討和批判的態度對待舞臺上的事件。

題目17

什麼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答: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在1934年8月召開的蘇聯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上制定的蘇聯文學創作和批評的基本方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要求藝術家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具體地去描寫現實;同時,藝術描寫的真實性和歷史具體性必須與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保證藝術創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發揮創作的主動性,去選擇各種各樣的形式、風格和體裁。”它既體現了現實主義在社會主義蘇聯時期的自我更新的機制,誕生了20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獨屬於蘇聯的自己的方式,同時也由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惟我獨尊的地位而束縛了現實主義小說的空間。五、六十年代之後這種狀況有所改觀。

三、論述題(25分)

題目18

分析《靜靜的頓河》的主人公格裏高利·麥列霍夫的形象。

答:

(一)、格利高裏的性格特徵

葛利高裏是出生在美麗的大草原上的哥薩克,他熱愛勞動,淳樸熱情,心地善良,割草時誤傷一隻小野鴨,「心裡發生了一種突然襲來的非常憐憫的感情」。他本來過着寧靜的生活,可戰爭爆發了,接踵而來的是大革命年代,「人都變得比狼還壞,四周都是仇恨」,然而,葛利高裏卻努力保持着人的自尊和自信,從未喪失良知和同情心,沒有墮落爲野獸。他第一次砍死一名奧地利士兵,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深沉的痛苦使他「人都變得瘦了」。他同情慘死於戰爭的人,尤其對被盲目的仇恨和偏狹心理所支配的濫殺俘虜和反人道行爲感到氣憤和痛心,因此,一個哥薩克殘忍地劈砍俘虜時,他氣急之中朝他開了一槍;哥薩克士兵輪姦波蘭姑娘,他出於義憤挺身解救;情敵司捷潘在戰場上落馬遇險,他冒死救下這個幾次蓄意殺害自己的人;當紅軍軍官波特捷爾柯夫不經審判槍殺白軍軍官時,他大爲震驚,竟離開紅軍隊伍。作爲一名叛軍首領,他率隊瘋狂向紅軍衝殺,心裡卻苦惱萬分;他不僅自己從不搶劫,嚴禁部下搶劫,連他的父親要趁機撈一把,也遭到他的斥責制止;他公然違抗上級命令,放走被囚的紅軍,保護他們的妻兒老小,罵殺死紅軍戰士的嫂子是「好狠毒的娘們」。儘管生活的殘酷一度讓他迷惘,與狼共舞,但他並沒有變成狼,在人性泯滅的時代,他人性依存,執着於真善美,顯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他越來越感到屠殺紅軍是不可饒恕的罪惡行徑,發出了悽慘的呼喊:「砍死我吧!」正是主人公身上那戰爭也不能摧毀的同情心和正義感,使我們看到了葛利高裏人性的光輝與做人的尊嚴。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葛利高裏是複雜的、矛盾的,既有反抗舊的傳統觀念的一面,又有和哥薩克傳統意識相妥協的一面。哥薩克,這個帝俄時代特殊的軍事農民階層,有着勤勞、勇敢、獨立不羈的性格,也有愚昧、保守、宗法制的特點。對葛利高裏這個哥薩克無法單一地用美或醜、善或惡來界定,他善良、正直,卻又兇狠、暴烈,酷愛自由,嚮往正義,勇於探索真理,然而又左右搖擺。他大膽追求愛情,忠於愛情,但同時又屈從父命娶娜達莉亞爲妻,婚後對她冷酷無情,在兩性關係上也不無放蕩行爲。他既爲革命效過力,又屠殺過革命者,他有着與普通勞動人民血肉相連的崇高人格。但是,他的思想認識水平卻停留在原始的層次上。

他性格的善惡美醜並不是簡單的並列或彼此割裂、涇渭分明,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互相映襯的,主人公的心靈是個戰場,上帝與魔鬼在此搏鬥。葛利高裏很羨慕堅定的革命者珂曬沃依和反動透頂的白軍軍官李斯特尼茨基,「他們從一開頭就什麼都清清楚楚,可是我到如今還是什麼都糊糊塗塗」,其實,這恰是他卓爾不羣的地方。肖洛霍夫通過葛利高裏形象揭示了人的多面性和豐富性,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的交織交融,很難去判斷它的是與非,但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靈魂。這就是人格魅力所在。

(二)、格利高裏的形象典型

格利高裏是一個探索追求的典型。這個善良、勤勞、純樸的哥薩克身上具有哥薩克勞動者的一切美好品質。他身上又帶着哥薩克時代的種種偏見。

哥薩克是俄羅斯民族中一個特殊的羣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熱愛勞動、崇尚自由、粗獷善戰的特質,在沙皇愚民政策下哥薩克階層又保留着許多中世紀生活特點和風俗習慣,一種盲目的優越感體現在葛利高裏身上。一方面,可以看到哥薩克中下層人民的優秀品質如勇敢善戰、勤勞熱情、誠實正直和富有同情心。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哥薩克落後傳統和道德偏見的影響,盲目崇拜軍人榮譽,把爭取哥薩克人的生存權和自製權看得高於一切。葛利高裏墮入匪幫,是歷史悲劇在葛利高裏身上的體現,是國內戰爭中哥薩克悲劇性曲折道路的延伸和深化,而這種歷史悲劇是帶有歷史的必然性的。葛利高裏之所以毅然脫離匪幫,是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正因爲這樣造成他認識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艱難,他尋找中間道路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一再碰壁,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葛利高裏兩次參加紅軍,三次投入白軍和叛軍,同各種社會力量代表人物都發生過衝突。葛利高裏的矛盾和痛苦顯然與他所屬的那個特定羣體不可分開。透過他的悲劇命運,反映在蘇維埃政權的建設中一部分哥薩克農民主義現實主義的框架的命運。

(三)、格利高裏悲劇根源性

格利高裏的悲劇根源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及社會根源和家庭根源。

格利高裏在很大程度上想超越和反抗周圍的環境,因爲這個環境貶低生命的意義,漠視生命的尊嚴。他不停地追求,但他始終處於一種自我否定之中。對人的愛與恨,對他所做的事情的憎惡與疑惑,對歷史事件的擁護與反抗,迴避與投入,一道要求主宰着他的靈魂,揉碎着他的心。葛利高裏作爲生命個體,有着美好的個性,他的嚮往和探索體現了人的價值和意義。但是頓河地區獨特的地位和軍事生活形成的哥薩克強烈的自我意識、整體感、內聚力、優越感和排外性一直左右着他,使他不可能徹底超越。他在顛沛流離中一直試圖將自己融入到時代鬥爭、人民大衆的洪流當中去,但他頑固的個性主義和懷疑一切的立場,使他最終未能實現與人民的結合。他在奮鬥與掙扎中最後失敗,不僅僅反映出一個個性主義者的生命悲劇,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他有着對生命的無限熱情和渴望,只是這種渴望無所着落。在經歷了人生各種苦難之後,葛利高裏將原始的激情消磨殆盡,也沒有找到精神的歸宿。他在個人生活中,格利高裏動搖於妻子娜塔莉亞與情人婀克西妮亞之間,兩次回到妻子身邊,三次投入情人懷抱,使這兩個都深愛他的女人爲他死得異常悲慘——娜塔莉亞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墮胎身亡,然而,她到臨死前,仍然是原諒他了,仍然那樣深刻的愛着他,但小說卻沒有安排格利高裏和娜塔莉亞最後的訣別,沒有愛,沒有恨,然而卻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和悲傷;另一面在婀克西妮亞與葛利高裏逃亡途中,原以爲兩個人可以度過難關,逃到另外一個地方好好生活,然而卻被槍打死了。肖洛霍夫最終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這樣的愛情結局確實讓人心痛。

格利高裏的悲劇,還在於他骨子裡的那份善良之心。是的,曾經的他是一個十分冷淡,殘酷無禮,衝動草率的哥薩克小夥子。然而他對人民卻又愛得那樣的深沉,這份感情直接導致着他悲劇的發生。小說中展示的戰爭是極端殘酷的,而生活在戰爭中的哥薩克們更只能如此,爲了生存,他們生活在生死之間,在仇恨與憐愛之間,在一次次放下武器,然而又一次次被當時環境而被迫重新拿起武器之間。誠然,他在如此獨立而孤傲的世界中,結果只能是一個悲劇。

(四)、格利高裏人性魅力

從1928年《靜靜的頓河》第一部問世起,人們對小說主人公葛利高裏的興趣經久不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這一形象所具有的獨特人格魅力。1957年,肖洛霍夫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對於作家來說——他本身首先需要的是把人的心靈的運動表達出來。我在葛利高裏·麥列霍夫身上就想表現出人的這種魅力。」

國開電大外國文學專題

形成性考核二

本次作業爲綜述能力測試題,請閱讀教材《20世紀歐美

文學》的《緒論》,將《緒論》「一」、「二」中的主要

內容概括爲800字左右。

要求:本題目考查學生的概括和綜述能力,要求能概括出

《緒論》「一」、「二」的要點,有一定的展開說明,要

寫成一篇小文章。

答案:

《《二十世紀歐美文學》的緒論第一、二點講述了20世紀歐美文學受到戰爭及革命的影響從而產生了第三文學世界,以及歐美各國工業化現代化加快造成的破壞和人之異象,加之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所帶來的這個時期的形形色色哲學思潮。 

在20世紀上半期這個充滿危機、戰爭和革命的時期,經濟蕭條、無數人失業、人們過着十分艱難的日子,在此期間,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革命勝利後建立了社會主義的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爭霸世界,民族解放運動普通高漲,世界格局發生了變化,在超級大國和一般資本主義國家之外,產生了「第三世界」。隨之,「第三世界」迅速崛起,東方各民族國家日益強盛,20世紀世界文學格局也相應發生了變化:除了傳統的資本主義國家文學繼續存在外,還有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文學和掙脫殖民主義枷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文學,即「第三世界」文學。在20世紀,文明的發展呈現出一種與人對立的狀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物、人於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遭到嚴重的破壞,這種情況下不能不使人對現實和未來產生焦慮和重新思考,於是這個時期的西方思想界極其活躍,形形色色的社會哲學思潮湧來。以馬克思主義、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尼採的超人哲學爲代表,還有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費羅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存在主義哲學,以及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等。另外,心理學、語言學和美學的新進展,也對文學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緒論第二段的後半部分,詳細解說了叔本華認爲「世界的本質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反傳統的以理性主義爲基石的西方哲學;柏格森認爲「世界的本質既非物質,也非理念或意志」;弗洛伊德則把人的心理結構氛圍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部分……總結而言,20世界的歐美文學與以上社會哲學思想的聯繫非常密切,各種非理想主義哲學影響着這個時期出現了最搶眼的文學現象——現代主義文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哲學對此時期的文學總體走向具有引導和理論支撐的作用,讓此時期的歐美文學普通出現了「向內轉」的趨勢,由19世紀現實主義着重描寫客觀世界,轉變爲關注和描寫人的內心世界、探索人的深層意識。

形成性考核三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45分)

題目12

存在主義文學有哪些基本特徵?

答:

首先,法國存在主義作家都關心現實問題,因此他們的作品都與現實緊密相關。

第二,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差不多都是哲學學生出生,而他們在哲學思想上的共同理念就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的首要任務是宣傳存在主義哲學,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一位存在主義者,人物性格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和哲理性,某些人物甚至可以說是存在主義理論的傳聲筒。同時,哲理化的特徵也是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的發展趨向,反映了20世紀人類對自身命運和存在狀態的困惑以及執着的探索。

第三,從形式方面看,存在主義作家基本上是遵循傳統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創新。

題目13

《城堡》的多解性是如何表現的?

答:

《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釋的作品,是由於「城堡」意象的朦朧和神祕所帶來的。

神學觀點:雖然都是持神學觀點,但他們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1)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徵,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絕對的拯救。2)以城堡比喻神,然而K的種種行經都是旨在反對這種現有秩序,想證明神是不存在的。3)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裏有神,這也是一位躲藏起來不見人的神。4)K處於基督教義上的信與不信之間,代表沒有神可以依賴的人類的悲哀。5)K的處境就是猶太教、猶太人的處境,一切的努力在於得到非猶太世界的承認。

心理學觀點:城堡客觀上並不存在,它是K自由意識的外在折射,是K真實的外在反映。存在主義觀點:城堡是荒誕世界的一種形式,是現代人的危機。K被任意擺布而不能自主,他掙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勞地努力,從而代表了人類的生存狀態。

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同樣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1)K的恐懼來自於個人與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間的矛盾。小說將個人的恐懼感普通化,將個人的困境作爲歷史和人類普遍的困境,對於促進社會發展沒有益處,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積極向上的文藝觀。2)《城堡》中描寫的不只是歷史的真實,在社會主義世界中也有現實主義,並且K努力克服自己的處境,要求自己的權利,有積極向上的一面。

形而上學的觀點:1)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層的不可知的祕密。他在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2)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於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認識它。3)K的目標不明確,他只是爲了尋求而尋求,而尋求是必要的,需求可以顯出生命的強力,可以顯出人格的力量。

《城堡》的各種解讀融爲一體,並無主次之分。城堡是神的恩典的象徵,是神駕馭人的命運的象徵。城堡是權力的象徵、國家統治機器的縮影。城堡是猶太人無家可歸的寫照。城堡是荒誕世界的象徵。城堡是卡夫卡父親的象徵。

題目14

《荒原》的現代性表現在那些方面?

答:

1)爲了表現荒蕪、病態和邪惡的主旨,《荒原》徹底摒棄了浪漫主義詩歌以健康、美好、高雅的意象入詩的傳統,而延續了象徵主義詩歌,特別是《惡之花》選用病態、醜惡、卑微意象的理念;

2)《荒原》具有思維上跳躍幅度大的特點;

3)《荒原》用詞之多,在20世紀歐美文學作品中師相當少見的;

4)《荒原》具有明顯的音樂結構,仿佛一首宏大複雜的交響詩;

5)《荒原》採用了典型的自由體,詩句長短不一,不用規律的韻,但節奏分明,舒展自如,收放有致;

6)《荒原》既有歷史的透視,又有現實的觀照;

7)《荒原》是一首典型的現代主義的詩作。

題目15

《尤利西斯》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內容?

答:

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有缺點,卻也不乏好的品質。但時代和社會,總之,是現代的西方文化(物質的和精神的),把他們造就成今天的這個樣子。布盧姆意志薄弱、苟且偷安、庸俗猥瑣;斯蒂芬精神空虛[自甘墮落,生命力的下降,上進心的缺失;他倆的這肯性格特徵不是偶然顯現的一種特殊品質,而是司空見慣的日常現象。朝氣蓬勃、精神高昂、奮勇向上的時代精神日已成爲過去。

形成性考核四

一、簡答題(每小題15分,共75分)

題目1

什麼是拉丁美洲的「文學爆炸」?

答:

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是一場發生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的文學運動,在那期間一大批相關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流行於歐洲並最終流行於全世界。

說起這場文學爆炸人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四位主將:阿根廷的胡利奧·科塔薩爾、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祕魯的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以及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

這些作家受到歐洲和北美現代主義的影響,同時也秉承了拉美先鋒運動的衣鉢,向拉美文學的傳統套路發起挑戰。

他們的作品帶有實驗性質,並且十分政治化(這歸因於拉美當時的政治氣候)。「毫不誇張的說」,評論家傑拉爾德·馬丁寫道,「在1960年代南方大陸上有兩件事比其他所有事情都更有影響,首先是古巴革命對拉丁美洲和第三世界的廣泛衝擊,第二件便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它的起伏與1959年至1971年古巴自由觀念的興衰息息相關。」這些新晉作家的迅速成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們的作品是最早一批在歐洲出版的拉美小說中(主要由像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先鋒文學出版社SeixBarral這樣的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分這個事實。

當然,弗雷德裏克·M·納恩也寫道「拉美小說家變得聞名世界是通過他們作品中對政治和社會行爲的鼓吹,同時也因爲他們中的很多人很幸運的在拉丁美洲之外獲得受衆——通過翻譯和傳播,有時也由於作家們流亡他鄉。」

題目2

什麼是未來主義?

答:

未來主義是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思潮。未來主義的濫觴最早出現於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魯奇奧·布索尼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被看作未來主義的雛形。未來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和發展於意大利一國,卻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俄羅斯尤爲明顯。搜索未來主義藝術家們的創作興趣涵蓋了所有的藝術樣式,包括繪畫、雕塑、詩歌、戲劇、音樂,甚至延伸到烹飪領域。意大利詩人菲利波·託馬索·馬裏內蒂最早於1909年發表《未來主義者宣言》一文,宣揚他的藝術觀點。宣言最先在米蘭發表,之後刊載於法國的《費加羅報》上。馬裏內蒂總結了未來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尤其是對陳舊的政治與藝術傳統的憎惡。馬裏內蒂和他的追隨者們表達了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熱喜愛。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等等在未來主義者的眼中充滿魅力,因爲這些象徵着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徵服了自然。

題目3

羅伯-格裏耶的新小說理論有哪些主要內容?

答:

在向傳統小說創作理論及創作實踐發起猛烈攻擊的同時,羅布一格裏耶爲小說創作建構了全新的理論框架。具體概括爲打破「深度」神話、信奉不確定的現實觀、創造新的小說形式以及體現後現代的文本觀。

題目4

簡述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答: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來盛行於西方世界的一種泛文化思潮,也是對現代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取向進行批判和解構(deconstruct)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和態度。這一反現代性思潮雖然孕育於30年代現代主義的母胎,但主要是後現代社會(又稱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晚期資本主義)適應科學技術革命發展需要的產物,也是美國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的反映。後現代主義哲學的主要特點

(1)反主體性(countersubjectivity)後現代主義哲學繼尼採的「上帝死亡」的口號之後,提出「主體死亡」、「人已死亡」的口號,他們的意思是說主客二分式的主體和人的概念不現實,西方傳統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人類中心論」已破滅。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後現代主義哲學認爲差異無所不在,即使在重複中也有差異出現,無差異的世界是蒼白枯燥的世界,傳統哲學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爲人的最高本質,只能使人成爲喪失個性、無血無肉無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確定性(uncertainty)後現代主義哲學認爲,沒有獨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語言構成的。這就是說,世界本身有語言的結構,語言不是人表達意義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體系。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語言來中介着的,所謂事實、真理只是語言上的。在他們看來,「不是我說語言,而是語言說我」。這樣,人就從西方傳統哲學所講的以人爲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爲語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語言又總是不確定的,並且隨言說者的不穩定的情緒而動搖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構的。

(4)內在性(internality)如果說不確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體論消失的結果,那麼內在性則代表使人類心靈適應所有現實本身的傾向。這表明後現代主義哲學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對精神、價值或終極關懷、真理、美善之類超越價值感興趣,相反,它是對主體的內縮,是對環境、現實、創造的內在適應。後現代主義哲學是對現代主義質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種新的認知範式。它的矛頭指向傳統哲學中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經驗主義,是徹底反傳統、反權威的。它由邏各斯中心主義轉向非中心的多元主義,由深度模式轉向平面模式,由以人爲中心轉向反傳統人本主義。它可以促進我們拓展視野、觀念更新,轉變以往僵化、封閉的思維方式,實現學科交融,不斷向大衆化和現實生活貼近。

題目5

黑色幽默有哪些代表作家作品?

答:

1、納博科夫,可以算是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195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洛麗塔》,此後又出版《普寧》(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說,成爲事實上的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2、約瑟夫·海勒(JosephHeller),以《第22條軍規》聞名文壇,後又寫出了《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爾德一樣好》(1979),成爲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

3、庫特·馮尼格特(KurtVonnegut),以充滿幽默和奇特風格的長篇小說而著稱,他的《第五號屠場》(1969)使黑色幽默的小說創作的影響達到頂峯。另爲他的《貓的搖籃》(1963)和《時震》也是優秀的黑色幽默作品。

5、威廉·蓋迪斯,他的小說《小大亨》(1975)以誇張的諷刺描寫一個大發投機財的孩子形象,獲得1976年的美國全國圖書獎。

6、託馬斯·伯傑,他的小說《小巨人》(1964)使對看似強大實則渺小的西方社會的諷刺。

7、約翰·霍克斯,他被認爲是「當代最有獨創性的先說家」。代表作《血桔》描寫了一對夫婦在假想的海島上過着原始的性愛生活,成爲「反小說」的典範。

8、約翰·巴思(JohnBarth),在他的代表作《牧羊童賈爾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寫手法,通過對大學生賈爾斯受到來自兩個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經錯亂的描述,映射冷戰時世界兩大政治集團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二、論述題(共25分)

題目6

試論述荒誕派戲劇的主要特徵。

答:

荒誕派戲劇是指1940年代至1960年代主要興起於歐洲的一個戲劇流派。「荒誕派戲劇」一詞首先由馬丁·艾斯林提出,他把它用作1961年出版的同名文學理論著作的標題[1]:162。艾斯林認爲這些劇作家的作品是加繆在《西緒福斯神話》中提出的哲學觀念——「人生本來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的文學表達。這些戲劇的共同特點是:類似雜耍,包含可怖的或悲劇的形象,人物處於無望境地、被迫重複無意義的舉動,對白充滿陳詞濫調、文字遊戲和廢話,情節重複出現、或荒謬的展開,對現實主義的滑稽模仿或消解。主要代表有塞繆爾·貝克特、歐仁·尤內斯庫、哈羅德·品特、讓·熱內、愛德華·阿爾比、瓦茨拉夫·哈維爾等。

微信搜索迅鳥答題助手免費試題任你拿

做題就用迅鳥搜題助手小程序,全部免費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80540/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