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寒門書生進京趕考,所需巨額盤纏怎麼來?灰色收入就有好幾種

作爲封建王朝統治的工具,官僚的選拔和選拔方式,決定着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在奴隸時代,官職多由奴隸主貴族擔任,一些職位還是世襲的。進入戰國之後,一些出身寒門的飽學之士也順應時代需要,成了大爭之世的大國卿相。之後的選官制度也在不斷順應時代變化,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紛紛登場。但這些人舉人的制度難免出現弊端,最終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直到隋朝科舉制的誕生,中國才有了一套行之有效且相對科學的選官制度。

古代寒門書生進京趕考,所需巨額盤纏怎麼來?灰色收入就有好幾種

科舉制將讀書與做官聯繫了起來,年輕人無不渴望着「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舉制所走過的1300多個年頭裡,科舉制本身也在發生變化,無論是考試內容還是考察方式等。至明清時,科舉制的考試內容限定爲「八股文」,考試則包括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級別。其中童試只是一個入門的考試,由地方官府舉行;鄉試在省會中舉行,都算是地方上的考試,只要通過了鄉試就意味着可以進京趕考。但古代有許多一邊耕田一邊讀書的寒門書生,他們進京路途遙遠,路費怎麼來呢?

古代寒門書生進京趕考,所需巨額盤纏怎麼來?灰色收入就有好幾種

衆所周知清朝的首都在北京,廣東甚至海南的學子路途遙遠,家中貧寒的他們在路上的衣食住行也是固定開支。不像現在的生活這麼便捷,提前訂好酒店和機票,出遠門也就是說走就走的。但是在清朝,從廣東到北京往往要個把月。在路上耗費的時間越長,開支也就越大。對於這一點,清政府是考慮到了的,所以會根據考生的路途遠近發放補貼。近一點的如河北,考生可以拿到4兩白銀;稍微遠一點的安徽考生,大約可以拿到20兩;廣東、海南的考生最遠,可以拿到30兩之多!

古代寒門書生進京趕考,所需巨額盤纏怎麼來?灰色收入就有好幾種

以當時的購買力來折算,1兩白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700元人民幣左右,足以看出清政府對科舉的重視程度。爲了方便考生進京趕考,清政府除了發放路費,還會安排專車護送。在清末有個著名的政治運動,名叫「公車上書」,這裡的「公車」就是接學子進京的專車。這種「公車」會插一面禮部派發的小黃旗,上面寫着「禮部會試」幾個字。就算是碰到了劫道的,除非他們是走投無路了,否則一般不會難爲公車。公車裡面的學子出了事,地方官不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搶學子所得來的好處還不及他們所冒的風險。

古代寒門書生進京趕考,所需巨額盤纏怎麼來?灰色收入就有好幾種

學子趕考路上,不僅有路費和專車,一路上的喫喝開銷也有當地官府報銷。不僅如此,公車經過關卡,地方無權搜查。正因如此,清代進京趕考的書生們,還多了一層「代購」的身份。家鄉有人要運送一些物品去北京,就會給考生塞錢讓他幫忙,這種東西要麼收很高的稅,要麼被查出來就構成犯罪。但考生恰好可以利用身份,將這些東西帶入北京。不僅如此,家鄉的地主富商還會對考生進行政治投資,畢竟等他們考取功名之後,再投資可就不是一點小錢可以解決的了。

古代寒門書生進京趕考,所需巨額盤纏怎麼來?灰色收入就有好幾種

運氣好的考生,甚至還會遇到富人以女相嫁。無論是不是寒門學子,只要能夠取得會試資格,各種福利和灰色收入多的是。但要通過鄉試可不是一件簡單事,連入門的童試通過率,有清一代也僅僅只有2%而已!這個數字的確低,比我國17個省份去年985高校的錄取率還要低,而這還只是童試。會試的通過率僅在0.1%左右,是正真的千裏挑一,和浙江考生考上清華北大的概率差不多。但即便是這樣,書生們依舊擠破了腦袋想當官,畢竟「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種誘惑有幾個人能抵擋得住?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7741/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