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我喜歡哲學,可對於業餘選手來說,哲學專著太過艱深晦澀。所以我選擇閱讀讓-保羅·薩特的作品。薩特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僅是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並且他還擅長將哲學思想以文學的形式表達。

不同於後現代主義,存在主義文學在敘事結構、技巧及語言風格等方面,與18世紀以來的現實主義文學沒什麼兩樣,在表現形式上並未突破傳統。但是,其內核卻與之大相徑庭,可以說是舊瓶裝新酒。正因爲如此,它更符合一般讀者的期待視野,易於被人接受,也有利於作家思想的傳播。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所以,即便沒讀過《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哲學專著,僅通過薩特的小說或戲劇作品,同樣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認識存在主義。

薩特戲劇以設置「極限境遇」,提倡自由選擇爲主要特色,因此被稱作「境遇劇」。《禁閉》是其代表作,也是典型的「境遇劇」。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加爾散是個逃兵,曾於精神上折磨妻子;伊內絲因與表嫂的同性戀關係致使表哥車禍身亡;輕浮女艾絲黛爾,親手溺死私生女兒,導致情夫自殺。三個生前罪孽深重的鬼魂,被安排在地獄中一間具有「第二帝國時期風格」的客廳裏。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密室逃脫遊戲。薩特曾自言:

與他人的關係、自我禁閉和自由是該劇的三大主題。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三人從互不了解,到互爲糾纏又互相設防,形成了一種類似旋轉木馬般永無休止的追逐與折磨的關係。由此製造出強烈的戲劇衝突。

加爾散欲拉攏伊內絲,拒絕艾絲黛爾;伊內絲想與艾絲黛爾發展同性戀關係,拒絕加爾散;艾絲黛爾欲追求加爾散,拒絕伊內絲。結果誰都不能如願,誰都不得安寧。他們最大的障礙都因爲有第三者在場。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薩特在說什麼?形而下的表層意義,當然就是人際關係。三人的膠着狀態,象徵着沒有人可以離開羣體孤立存在,每個人的行爲願望都需要對方配合,同時又受第三方制約。在這種複雜的關係網中,似乎也沒有人是絕對自由的。

最先感到忍無可忍,幾近崩潰的是加爾散。他說這地獄中雖然沒有殘酷的刑罰和劊子手,以及那些能撕裂人體的酷刑,但他「寧可遍體鱗傷,給鞭子抽,被硫酸澆,也不願使腦袋受折磨。」緊接着說出了那句最著名的臺詞:

他人即地獄!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第一次閱讀劇本,看到這句話時我也非常震驚。但按薩特本人的解釋,「他人即地獄」這種狀況是有前提條件的,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

① 與他人關係惡化時,他人即地獄

如此看來,這世界上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獄裡。因爲他們故步自封,自私狹隘,以己度人,從不相信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或者由於誤會也好,其它原因也罷,總之在身邊人眼裡,他們是這樣的人,以至於被排擠、被到孤立。長此以往,生活仿佛陷入了一種無法擺脫的極限困境。

薩特善於利用這種困境,如他的另一部戲劇《死無葬身之地》中,也是通過情節設置將人物逼入絕境,讓他們直面生死考驗,同時又必須做出選擇。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人的確很難脫離他人的環境而孤立存在。我們生活在一個縱橫交錯、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網絡中。而人這種動物,是理性與感性的混同體。理性讓他們彼此設防,保持距離;感性方面卻又渴望相互取暖,最終難保不會如兩隻靠得太近的刺蝟般受傷。

② 過分依賴他人時,他人即地獄

形而下地說,這可能是個「爲誰而活」與「活給誰看」的問題。出於責任,很少有人真正爲自己而活。我們一生的奮鬥,至少有半生是爲了他人,包括親人、愛人及後代等。

就算你苟且於世,當你離開時,只要有人爲你悲傷,你曾經的存在,就不僅關乎自己。而對於大多數想認真生活的人來說,更難免不以他人爲參照,不去依賴他人的判斷而達成自我認同。

薩特《禁閉》:「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就像太宰治小說《人間失格》中的大庭葉藏,於迷失中長大,卻從未意識到早已喪失自我的這個事實。一切努力的結果,不過是想活成別人眼中最好的自己!

因而,過度介意他人的眼光,依賴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判斷甚至裁決,那麼他人即地獄!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76088/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