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趣聞:那一年,八百諸侯到達孟津,周武王卻說「散了吧」……

公元前1048年,一個中年男子帶着二十來個精壯漢子,心急火燎地往黃河上的孟津渡口趕去。

這羣人來自今天陝西東北部的一個小諸侯國,我們暫且把帶隊的男子稱爲「老任」吧。

老任一行風雨兼程,終於按照在各部落間流傳的約定時間到達了孟津。

西周趣聞:那一年,八百諸侯到達孟津,周武王卻說「散了吧」……

現在的孟津

此時的孟津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旌旗招展,人山人海。

坊間早有傳聞,周國的武王將在此會盟天下諸侯,然後一起將不得人心的殷商王朝掀翻在地。

誰都知道,如今的局面,周國「三分天下有其二」。老任所在的小國可不敢跟商周這兩個龐然大物掰腕子,但如果不提前站隊,到時候周人收拾完了紂王,掉過頭來自己能有好果子喫嗎?

所以不管怎麼樣,老任都帶上了一幫年輕壯漢前來給周武王鎮場子。

到了集會的地兒,大大小小的諸侯來了上百個。大家看到周國的軍隊雄壯威武,不禁豪氣沖天,紛紛叫嚷着:「伐紂!伐紂!」

老任等人也跟着大家喊起來。

沒想到臺上的周武王示意大家安靜,說:「你們呀,根本不知道天命。現在還不是伐紂的時候呢。大家散了吧。」

西周趣聞:那一年,八百諸侯到達孟津,周武王卻說「散了吧」……

周武王姬發

老任等人面面相覷,這……大家玩兒命趕路趕到這裡,武王您就給我們來這樣一句?

但轉念一想,人家主事兒的都說不打,咱們還計較啥呢?不打也好,安生幾年算幾年唄。於是大家乖乖的回家。

好吧,上邊都是咱根據歷史記載而想象的情景,但也不能說是瞎編的。

殷商末年,商王朝四邊不穩,紂王的激進改革措施又遭到了內部勢力的強烈反彈,造成延續了500餘年的商朝搖搖欲墜。

此時西邊的周文王駕鶴而去,周武王即位。

在姜尚、周公旦、召公、畢公等賢臣的輔佐下,周武王開始了他的翦商之路。武王拜祭了自己的老父親,便一路向東,對自己旗下的武裝力量進行檢閱。

武王的車駕和部隊直達孟津,史稱「孟津觀兵」。

當時「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諸侯」,也就是說有八百諸侯沒有商量、不約而同的跑到孟津跟周武王會盟,哭着鬧着要武王帶他們一起去把殷紂王趕下臺。

然而周武王淡淡地說了一句:「你們都不知道天命,現在還不是伐紂的時候!」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崛起的周國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周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大禹時期的后稷。從「稷」這個字就能看出來, 這位大佬是搞農業的專家。

夏朝的時候,因爲政權內部的動亂,后稷的子孫不得不逃往戎狄地區。之後周人便一直在莽荒之地艱難的生存,與戎狄部落爲鄰。

一直到了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繼位,才將部族遷移到岐山腳下,摒棄了族人多年以來已經習慣的戎狄生活習俗,開始建造城郭和住房,吸引了大量的小部落前來歸附。

此時的周國與殷商表面上還是盟友關係,但各自的心裡都有小九九。商朝始終提防着這個西邊的勢力,而古公亶父看着日薄西山商朝,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然則這樣的宏圖大業並非靠着一代人努力就能輕易實現的。

到了周文王姬昌時期,這位掌舵人不僅德高望重,還四處攻伐,滅掉了不少對周國不友好的部族,歸攏了相當多的諸侯力量,準備和殷商掰一掰手腕。

西周趣聞:那一年,八百諸侯到達孟津,周武王卻說「散了吧」……

周文王畫像

然而天不遂人願,文王終究還是沒等到合適的時機,便駕鶴西去了。

繼位的武王姬發繼承了文王的遺志,麾下將士兵強馬壯,旗下臣子能人輩出,整個部族蒸蒸日上,眼見着就能拉起大旗與商朝正面硬剛。

二、「白魚赤烏」與「不期而會「

話說周武王繼位以後,鼓足勁兒要和殷紂王一決高下。

祭祀了自己的父親了,他往東方前行,開始檢閱自己的部隊,一路直達孟津。

孟津在今天的河南境內,當年是一個渡口。

既然到了渡口,那自然是要渡河的。於是武王一行便登船渡過黃河。此時史書記載就開始離奇了:「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爲烏,其色赤,其聲魄雲。」

就是說武王的船行駛到和中間,一條白色的魚高高躍起跳進船上,武王便拿它來祭祀了。過了河還不算完,一團火突然從天上落到武王的屋頂,化作一隻紅色的神鳥。

西周趣聞:那一年,八百諸侯到達孟津,周武王卻說「散了吧」……

傳說中的赤烏

這便是傳說中的「白魚赤烏」!

從這個傳說來看,對於周武王來說真是大大的吉兆啊。爲啥這麼說呢?因爲商代屬金德,崇尚白色;而周屬火德,崇尚紅色。一條白色的魚主動跳出來,還被武王給祭祀了,然後一隻紅色的神鳥又飛到了武王頭頂,你說不是吉兆那還會是啥呢?

好吧,帶着吉兆,武王迎頭看見了過來打招呼的八百諸侯。

《尚書》記載了這一事件,寫着 「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太史公的《史記》也引用了這個說法。

一定要重點看「不期而會「這四個字。也就是說,這八百諸侯既沒有相互約定,也沒有收到武王的通知,就這樣心領神會地同時出現在了孟津。

既有天意加持,又有諸侯力挺,想必周武王這次應該一路向前,披荊斬棘,一鼓作氣將紂王掀翻在地吧。

然而,現實總是出人意料的。

三、大家散了吧

八百諸侯抵達孟津,又聽說武王遇到了「白魚赤烏」的奇事,於是紛紛舉手發言:「紂可伐矣。」

照理說武王應當順應民意,挾各路諸侯之威勢,直搗商都。

但周武王沒有按劇本行事。他淡淡地說:「你們呀,都不知道天命是什麼。現在還沒到改朝換代的時候呢。」

衆諸侯聽得面面相覷。搞這麼大陣仗,就換來這麼一句話。意思不就是大家趕緊散了唄?

然而天機不可泄露,既然大家「不期而至」,就說明到場的人全都承認周國以後是老大,那就得講規矩。

老大讓散了,那大家就散了唄。

於是周武王班師回朝,各路諸侯帶着手下幹將們回家。

過了兩年,殷商內部形勢愈發混亂,王族成員比幹被殺,箕子被囚。一大批殷商的貴族臣子因爲失勢而選擇投向周國。

周武王這才光明正大地向天下宣告,「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終於將桌子掀翻了。

周國的部隊和各諸侯盟軍再次相遇孟津,這次果真勢如破竹,沒遇到像樣的抵抗就達到了商都朝哥的附近。

從朝歌城由內向外,分別稱作城、郭、郊、牧、野。周國盟軍抵達了朝歌的「牧」一帶,遙望朝歌城。此時殷商的主力部隊還在遠徵東夷,王城空虛,不得不倉促組織奴隸和俘虜上陣迎敵。但奴隸和俘虜怎麼會用心爲殷商效命,幾乎是一觸即潰,逃跑時還衝垮了商軍的防線。這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牧野之戰」。

西周趣聞:那一年,八百諸侯到達孟津,周武王卻說「散了吧」……

牧野之戰軍勢圖

紂王見無力回天,只能絕望地回到城內,在鹿臺自焚而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紂王這麼菜,周武王爲啥在第一次孟津觀兵的時候,不一鼓作氣地拿下朝歌呢?

四、四代人的努力,驚人的戰略計劃

西周取代商王朝,成爲華夏的扛把子,看似是周武王霸氣側漏的結果,但實際上經歷了四代人的勵精圖治。

自古公亶父將周人遷到岐山腳下,推行農耕政策,使得周國逐漸強盛,奠定了滅商的基本條件。

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繼位,周國繼續壯大,引起了殷商的注意。於是商王要求季歷發兵徵討幾個位於商朝北部的戎狄部落,意在讓周國和戎狄在戰爭中相互消耗。沒想到周人出人意料的兇猛,很快便把戎狄擊潰。商王文丁有點傻眼,於是召季歷到王都接受封賞,趁機將其軟禁起來。一段時間後季歷死去,有人說是文丁幹的,比如《竹書紀年》記載的是「文丁殺季歷」;也有人說是季歷不堪被軟禁,以絕食抗爭而死。總之,商周之間的仇就這樣結下了。

季歷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姬昌。姬昌心懷殺父之仇,一上臺就磨刀霍霍,先對周國附近的戎狄和不友好部落進行了攻伐,解除了周國後方的威脅。隨後周文王將國都遷到了豐鎬,以今天的西安爲中心,不斷擴展勢力範圍,後人都說周國「三分天下有其二」,說明周文王的控制力已經非常大了。

此時紂王也參考了文丁的手段,將文王囚禁起來。不過文王的逆商比較高,不僅在牢裡搞起了學術研究,還抓住紂王徵討東夷時西部幾個諸侯叛亂的機會,與紂王達成了政治協議,隨後順利脫身。文王返回周地後繼續壯大自身,而且清楚地認識到滅商的時機還不夠成熟,所以將翦商的重任交給了兒子姬發。

此時周武王旗下已是人才濟濟,姜太公、周公旦等人的名字在三千年後依然如雷貫耳。他們一起爲武王制定了一個驚天計劃:抓住商朝主力遠徵東夷的機會,以精銳部隊直搗朝歌,短時間內一舉攻佔殷商的統治中心,再逐個擊破其殘餘勢力。

爲啥要制定一個如此冒險的計劃呢?因爲殷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按部就班的慢慢和其主力部隊鏖戰,那結果還真難以預料。

所以即便周國的武裝力量戰力爆表,周武王還是決定小心行事。

爲了驗證這個計劃的可靠性,周國的能人們特意開展了一次演習和試探,也就是第一次的「孟津觀兵」。

由於周人長期與戎狄作戰,所以把部隊拉出來檢閱一番,就算紂王心知肚明,但在明面上也不好說什麼。

而且武王也甚是低調,不僅以祭祀文王爲幌子,還把文王的名牌豎在軍中,自己不稱王而稱爲太子發,意思是我父親仍然是這支軍隊的統帥。

到了孟津,八百諸侯的「不期而至」,當然也只是煙幕彈。從後來的某些甲骨文上進行推測,周國肯定是私下放風了。而且最後來孟津集合的諸侯並不能讓武王滿意,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勢力並沒有出現,這就意味着風險。萬一有哪個不表態的勢力找準機會來個背刺,周國再強大也是傷不起的。

再加之通過自己的情報渠道,周人得知目前殷商還在王都布置有足夠數量的主力部隊,所以就存在久攻不下的可能了。

綜合以上的情況,周武王和大臣們商議後判斷,當前不是行動的好時機,還是再等等。這才出現了諸侯們哭着喊着要去打紂王,武王卻讓大家散了的狀況出現。

兩年後的情況又不一樣了。

此時紂王的部隊深陷徵討東夷的泥潭中,加之殷商貴族內部矛盾激化,朝政混亂不堪,大量的殷商臣子或明或暗倒向周國,同時也提供了很多重要情報。

西周趣聞:那一年,八百諸侯到達孟津,周武王卻說「散了吧」……

影視劇中的紂王與妲己

此時周國上層對紂王的狀況可以說了如指掌,這才打起推翻商朝的大旗,號召天下諸侯共同翦商。

於是周國以姜太公爲帥,帶領聯軍精銳將士四萬餘人,快速的推進到朝歌城。紂王的主力部隊果然遠徵未歸,不得不組織奴隸和戰俘倉促應戰,其結果可想而知了。

紂王身死,對中國歷史影響更大更深遠的周王朝終於登上了歷史舞臺。

最後再來回顧一下「白魚赤烏」那檔子事兒。

當時的人講究迷信,所以這個稀奇的故事感覺像那麼回事。但這裡有個巨大的致命傷——這個五行,以及五德始終說的理論,是戰國末期的齊國人鄒衍提出來的。700多年前的武王到底同不同意自己屬火德,那還不得而知。

更關鍵的是,周武王那個時期大事依然要靠佔卜,但武王旗下的頭號智囊姜太公則壓根兒就不信這些邪。

從《史記.齊太公世家》中可以看到,第二次徵討紂王的時候,龜甲佔卜的結果很不好,加上當時天空風雨大作,搞得武王和大臣們的臉色都不好看。只有姜太公站出來告訴武王,你看那些沒用的玩意兒幹啥,箭在弦上,錯過這村就沒這店了,趕緊出發吧!

西周趣聞:那一年,八百諸侯到達孟津,周武王卻說「散了吧」……

影視劇中的姜尚

周武王這才率軍出徵。

所以說,如果「白魚赤烏」這事兒是真的,那才叫諷刺。第一次頂着吉兆,卻發現人家紂王嚴陣以待;而第二次佔卜不利,卻一鼓作氣拿下對手,這要找誰說理去?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64340/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