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龍」,並非神話!

傳說中的「龍」,並非神話!

壹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着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爲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爲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藝術龍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龍。炎黃子孫常以「龍的傳人」自居,龍在文化史上佔有崇高地位的動物,遺憾的是,在自然界卻似乎找不到它的位置。龍是神話還是真實的存在?華夏傳統文化中的十二生肖,有11種屬相皆有對應的真實動物,且在當今世界仍然廣泛存在,唯獨龍是唯一未明的動物。不過古代皇帝被稱爲「真龍天子」,在華夏文化中龍所處地位卻是至高無上的,神話歷史中有許多像龍一樣具有神祕色彩的形象,例如鳳凰和麒麟,但只有龍位列十二生肖。它在華夏文化中的獨特地位無可替代。科學家以及古生物學家一般都認爲,歷史上不存在龍這種生物。只是種種傳說和史料無不勾起人們的疑慮,如果是不存在的生物,爲什麼有關龍的記載如此之多?爲何龍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傳說中的「龍」,並非神話!

貳《荀子·賦》:「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爲蝘蜓,鴟梟爲鳳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有很多的種類。青龍青龍:爲「四聖」、「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天之四靈」之一,又稱爲蒼龍,代表東方,青色,因此稱爲「東方青龍」。應龍:又名飛龍,亦作黃龍、老龍,是神話中的祖龍、真龍。背生雙翼的龍,關於應龍的文獻記載見於《山海經》,《山海經》中說,應龍殺蚩尤、夸父,據說當年東皇太一之妃就是應龍,生鳳凰、麒麟,而燭龍之子鼓被戮殺於鐘山之崖。據《山海經》、《荊州佔》記載:「應龍爲黃龍,黃龍爲軒轅星之神,爲天之后妃」。虺(huǐ):《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爲蛟,蛟千年化爲龍。」是龍的幼年期。虯(qiú):虯龍是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一說是無角的幼龍。《說文解字》:龍無角者。各本作龍子有角者。今依韻會所據正。然韻會尚誤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虯,龍無角者。應龍螭(chī):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類龍生物。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蛟(jiāo):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爲龍,龍五百年爲角龍」。火龍:《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後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爲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雲龍:雲霧纏繞的龍。望龍:頭部呈側面的龍。行龍:傳說鯉化蛟,蛟化龍,而當龍達到一定境界時,會化爲行龍。魚化龍魚化龍: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爲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講述的就是龍魚互變的關係。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臺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裡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人們在活動。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傳說中的「龍」,並非神話!

叄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裏還記載了龍的「衍生物」,如《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

貴州省安順市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展出的「新中國龍」化石,日前經專家精心剝離,龍首上竟驚奇地出現對稱的一對「龍角」,與中國神話中的龍非常酷似,引起古生物學家的關注和衆多遊客慕名前來觀看。據專家介紹,這條龍屬於「新中國龍」,於1996年出土於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該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總長七點六米,其中頭部長七十六釐米,頸長五十四釐米,身長二點七米,尾長三點七米,身寬約六十八釐米,頭部呈三角形,嘴長四十三釐米,頭部最寬處大約三十二釐米。龍角從頭部的最寬處左右兩邊長出,雙角對稱,長約二十七釐米,略顯弧形,這對「龍角」在龍頭上翹出,酷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的形象。古生物學家說,「新中國龍」生活在兩億多年前的三迭紀海洋中的水生爬行動物,水陸兩棲均可生活,儘管它們能自由地在陸地上爬行,並在陸地上產卵繁殖,但大部分時間仍生活在水中。這種龍用強壯的漿狀四肢和粗壯的長尾在水中遊動,靠捕食魚類和小型水生爬行動物爲主。出土於貴州關嶺新鋪的「新中國龍」化石頭上的兩隻「龍角」,爲我國首次發現,爲古代傳說中長角的神龍提供了實物左證,將爲中華民族關於龍的形象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學和歷史價值。

俗話說,眼見爲實。1934年在遼寧營口的一處江灘以及1944年我國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一處河流交匯的沼澤地,確有數百民衆親眼目睹了「黑龍」擱淺的場景,當地中文報紙甚至有相關的報道存世。根據羣衆口述,兩起事件中分別擱淺的兩隻巨型動物與古代書畫中記載的龍的外形十分相似。它們因爲不明原因而擱淺,奄奄一息。兩地老百姓依照古來流傳的方式,爲龍搭棚蔽日,擔水澆溼龍的軀體,重演救助「黑龍」的場景。一場大雨過後,松花江流域的巨龍飛天,不見了蹤影,但留下強烈的腥臭味。而遼寧營口的黑龍不幸喪生,當地政府將龍骨搜集並保存起來。龍在西方世界的形象有別於中國祥瑞的寓意,甚至是截然對立的。在西方的傳說中,龍雖然同樣具有呼風喚雨的威力,但卻是邪惡和殘暴的象徵。中國傳說中,龍的出現時常伴有雨水天氣,能夠爲乾旱地區帶來降雨,有着能帶來風調雨順的寓意。漢字「龍」在甲骨文中與古代書畫中龍的形象十分相似,中國漢字屬於象形文字,因此「龍」字的產生就說明,先人造字時,是根據真實的、龍的形象創造而成。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61878/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