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讀書034:蘇菲的世界

原標題:雨點讀書034:蘇菲的世界

喬斯坦·賈德,1952年生於挪威,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多年,以《蘇菲的世界》一書,奠定全球知名暢銷作家的地位;執著於人的本質與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索與思考;設立挪威環境與發展獎項——「蘇菲獎」。

內容簡介

14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讀書筆記

阿西莫夫有一篇小說叫《那個時代的孩子們有多麼快樂》,他寫未來很多年後,紙質書已經消失了,孩子們讀的都是電子書,有一天,幾個孩子們在閣樓上玩,發現了一本紙書,他們努力想象祖輩們的孩子閱讀紙書的感覺。

這差不多是我讀《蘇菲的世界》時不停思考的東西。

我正在讀博士,不是哲學方向的,但是和哲學 有點關係,幾天前我和幾個本科生聊天時說起當時正在讀的柏拉圖的一些有趣的觀點,誰知道他們都知道了,說《蘇菲的世界》不是講過了嗎?

我沒有讀過這本書,記得本科時我在書店見過它,翻了兩頁,不是太感興趣,就放下了。我是讀着科幻小說長大的,科幻小說始終在提很多現在看來是哲學上的終極問題,比如我們是誰,在哪裡,宇宙是誰創造的,那些具體的細節和宏大的敘事比起《蘇菲的世界》裡單純的授課似乎更有誘惑力一些,所以科幻迷如同這本書裏對哲學感興趣的那個孩子一樣,始終不缺乏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但是某種程度上,又不是很一樣。

我看過一部夏笳自編自演的電影叫Paparax,後來在科幻課上討論這部電影時很納悶,這似乎和科幻無關,但是爲什麼夏笳要說這是一部科幻電影?現在看來,這部電影所講的故事完全是《蘇菲的世界》的壓縮版,一個人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作品中的人物,此時該怎麼辦?當這個人懷疑世界的真實時,她思考,所以她真的存在了?我可以想象夏笳當時是如何發現了這個在哲學和現代藝術領域並不新鮮的話題,並且想方設法改寫成一個科幻故事,去告訴那些對這個話題仍然覺得很新鮮的科幻迷觀衆的。

我的博士生導師對我說,好的科幻小說討論的不是科學問題,而是哲學問題,但不會很成體系,更重要的是,你沒有一個好的篩選方法,把那些好的作品從現代文化工業的汪洋大海裏篩選出來,真正能篩選的只有時間,那些很多年後仍然被我們記住的才是經典。

我不知道《蘇菲的世界》是不是經典,它當然是一本哲學啓蒙書,講述的都是以往哲學家的觀點,這些觀點不會像原著一樣詳細,也不會像前沿的哲學研究領域一樣透徹。當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讀了柏拉圖的幾本原著後再回過頭看這本書裏講柏拉圖的部分,我知道這些觀點被壓縮到了何種程度。當我在科學哲學領域混跡兩年多讀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的諸多相關前沿研究文獻後,看起這本書裏對文藝復興時代這些人思想的介紹,更是發現了許多錯誤和曲解。但是,《蘇菲的世界》還是被人記住了,它成爲經典不是因爲它對於哲學的介紹,而是通過某種特別的故事講述方式把哲學融進了文學裡,這本書首先仍然是一部小說,豆瓣裏很多關於它的評論都是歷代哲學觀點總結實在是沒有必要,這樣一份書評也許出現在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中更合適一些?

我更希望自己把這些年學到的所有哲學知識都忘掉,看過的科幻小說也忘掉,回溯到這本書裏主人公的那個年齡,比如15歲,以一種孩子看待世界的好奇心去讀這本書。如果自己15歲的時候真看到了這本書,能讀懂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15歲孩子成長背景總是很不一樣,我不知道別的孩子是否也能讀懂,尤其是讀大學後,遇到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更使我深深領會了這一點。我沒有接觸過哲學系的本科生們,他們當初選擇這個專業(如果不是調劑的話),是因爲讀中學時讀到了這樣一本書嗎?那個時候當他們放下書時,他們看待這個世界時想到了什麼?他們仰望星空時又在想什麼?(一定和科幻迷們看完劉慈欣小說時看星空的感覺不同 吧?)

1,真實與虛構的世界,兩種字體的嵌套

這本書這個版本正文一共535頁,不需要我們從小學裡就開始訓練的分章節嘗試,任何一個讀完此書的人都知道,在292頁到293頁之間,在哲學課程上到貝克萊時,這本書明顯被分成了兩個部分。

前一部分,是小女孩蘇菲不斷收到哲學家阿伯特的信,向她講授哲學課,從神話時代開始,到希臘時代,希臘化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阿伯特最初是不漏任何痕跡,連名字和容貌都不知道,只有一封封陌生的信,帶着問題和講義來到蘇菲面前,隨後,出現了視頻,出現了真身,出現了住所,兩個人的關係一步步趨近,然而蘇菲同時不斷收到奇怪的明信片,上邊寫着,請蘇菲轉告席德。蘇菲不斷拼湊出這些信息,席德是一個年齡和蘇菲一樣大的小女孩,她的爸爸是聯合國駐黎馬嫩工作人員,席德生日將至,她的爸爸將爲她送上禮物,可是蘇菲不明白這樣的明信片爲什麼到她手中,更重要的是,席德的爸爸幾乎無所不能,總是能以超自然的方式將這些信息送到,更神祕的是,席德爸爸通過這些信息對席德說,席德和蘇菲生活的世界,時間的流逝並不一樣。

然而這些並不是前半部分全書重點,重點仍然是哲學課程,阿伯特對蘇菲的講授循序漸進,一步步的引導十分有誘惑力,使得不論蘇菲和讀者都沉浸在哲學智慧的思考中,那些關於席德的信息是不重要的幹擾項。同時,小說的文本明顯由兩種字體構成,蘇菲的生活是大號字體,而阿伯特通過信函向她講授的課程,以及席德父親的明信片內容則是一種小號字體。由於這些哲學課程往往很長,所以小號字體和大號字體一樣,往往一連數頁。這樣,真實的世界和文本的世界就被兩種字體分割開。

當全書逼近293頁時,一切開始慢慢改變,哲學課程進入了文藝復興後歐洲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時代,阿伯特已經和蘇菲很熟了,更多課程開始當面講授,這部分小號字體逐漸消失,而席德父親的聲音逐漸擴張,甚至會附體到阿伯特身上對蘇菲講「席德生日快樂」,終於,當劇情進入到講授貝克萊時,阿伯特終於告訴蘇菲,他們周圍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他們只是席德父親寫給自己女兒的一本哲學書裏的人物。於是,一切被顛覆了,進入293頁,席德從牀上醒來,小說開始講述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席德開始讀父親寄來的禮物《蘇菲的世界》,從此,凡是涉及到蘇菲所生活的世界的內容,全部是小號字體,由於之後的哲學課全部是阿伯特當面講授,所以自然也不需要更小一號的字體了,同時,席德的生活,才會有大號字體。

儘管小號字體裡阿伯特和蘇菲明白了他們只是文本世界的虛構人物,但是哲學課依然在繼續,從此,關於他們生活的整個敘事方式都改變了,之前他們的故事是完全的現實主義敘事,然而之後則添加了各種超現實元素,各種童話人物紛至沓來,爲他們的這門課提供依據,席德父親以這個世界創造者的身份公開對課程進行幹預,阿伯特和蘇菲在哲學課程的思考中開始考慮自己的命運,以及對席德父親的對抗。小說前半部分蘇菲的家庭生活曾有很細緻的描寫,但是到這部分就很少了,而席德的家庭生活逐漸豐富了起來。當課程終於結束時,全書也進入了高潮,在蘇菲的生日宴會上,阿伯特向人們揭示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並且在全書結束後,帶着蘇菲來到了永恆的平行世界,在另一個次元,觀看席德和父親的相聚。

2,哲學課程的文學化嘗試

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那些自學西方哲學,看了很多書,參加過很多哲學討論的人,與哲學系科班出身的人有什麼不同?前者通過足夠努力可以超過後者嗎?我們的直覺是,應該可以,但是我在學術領域的現實體驗是,實際上很少見過這樣的事情,不僅是哲學,也包括其他領域。一個非科學專業相關專業的人如果提出某個石破天驚的科學見解,我們一般會稱他爲民科,一個人文領域的人則隱蔽地比較深一些,但仔細比較的話,仍然可以看出與科班訓練過的人的差異。

在考了研又考了博,真正見識了學術圈裡的很多事情後,大致明白了這種差異的原因。自學的人看的都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討論的也都是當下的熱點問題,但真正的學術訓練是從起點開始的,每一個人不僅僅是獨立個體,也是一個學術共同體的一部分,他需要了解不管他感興趣還是不感興趣的所有前人重要理論,每一個學期的課程,會有分工,不同背景的人會講解討論,並且會有老師以更高層次的經驗進行指導,同時,還要接受更廣泛的同專業人士的同行評議,你沒有辦法拋棄掉整個世界單獨行動,而是要成爲一個學科整體的一部分,才能代表它發言。這種規則也會產生很多體制化的弊病,會產生很多庸才,但對真正感興趣的人來說,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

這也是爲什麼一個人不可能僅僅看了些哲學書就成爲哲學家。

《蘇菲的世界》多少有點特殊,它不是一部哲學書,而是一部小說,也就是說它有具體的場景,和模擬的感性生活體驗。一部哲學書不可能給你布置作業讓你思考,即使真的有,並且有人做了作業得出答案,也無人會給這些答案進行專業評價。

說它完全模仿了哲學課程,當然也不盡然,比如,蘇菲只有她個人的生活經驗,而沒有參考系,阿伯特的講解也完全是個人的看法,沒有更多的哲學界同行的評價和監督,所以,這部書也只能是一部啓蒙教材,不可能起到專業的哲學教育的作用,但必須承認,它在我所見過的所有哲學書中已經做到了最好。

這部書令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第349頁講述康德時的一段話,那時候阿伯特和蘇菲已經知道自己是虛構人物,但阿伯特還是對蘇菲說了這段話。

「我說過我有一個計劃,只要我們堅守我們的理性,他就不能騙過我們。因爲就某一方面來說,我們是自由的,他可以讓我們感知各種事物,但沒有一件事物會讓我感到驚訝。就算他讓天色變黑,讓大象飛行,我也只會笑笑而已。可是七加五永遠是十二。不管他耍再多的把戲,這仍然會是一個事實。哲學是童話故事的反面。」

這段「獨立宣言」當然本質上依然是康德的理論,也是可以上溯到柏拉圖的相信一個可用數學把握的至高理念世界的理論,不過書中的人物已經開始開始制定計劃突破造物主的限制,而在下一章對浪漫主義的介紹中,阿伯特更是提出,席德的世界可能也是一本哲學書的虛構人物,一口氣把思考上升到閱讀《蘇菲的世界》的讀者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中來,隨後,故事的情節節奏越來越快,而哲學課程的講授則越來越少,到了最後的部分,蘇菲和阿伯特完全突破了席德父親故事的約束,來到了永恆世界,並無形地來到這對父女面前,調轉角色,聽父親對女兒講述最後的課程:科學家們所發現的無垠宇宙,並引導女兒從宇宙的兩種可能結局回到最初的思考。

雖然作爲一個科哲相關專業的讀者,我對這種處理深表疑慮……

感想:

在這篇讀書筆記的開頭,我曾表示,作爲一個看科幻長大的讀者,我試圖通過讀此書明白與那些愛好哲學長大的人思維有何不同,哪一個世界的孩子更加快樂,我很高興能回到這一問題上來。

我曾說過,哲學和科幻小說都常提出共同的問題,例如世界怎樣誕生,我是誰。科幻小說常給的答案相比哲學,有兩個特點:1,十分具體和形象化,2,訴諸科學權威,科學給出的定論,是人類所能獲得的最確定性知識。哲學則比較抽象,更加注重人類的認識方法,對知識的獲取方式,對問題和答案的合理性進行質疑。

當這種哲學錯誤出現在小說末尾時,是更加可怕的,席德的

上一段話並不是說喜愛科幻的孩子比喜愛哲學的孩子更加快樂,科幻中的許多故事從哲學邏輯上看,根本是毫無價值的循環論證,只在文學意義的感情消費上有價值。但是哲學發展到今天,面對這個已經被科學深深改變的世界,實在是毫無準備,把太多虛幻的東西當成了堅實的根基,從而遠離了生活,只需要問一句,那些昔日看了《蘇菲的世界》的孩子們,你們今天的生活被這本書改變了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師·宏觀經濟資料數據庫(3月底更新)

我師·文旅產業資料數據庫(3月底更新)

我師·新興產業資料數據庫(4月已上線)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12594/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