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聽聽中國歷史上妖魔鬼怪的故事?這本書爲你解鎖第一扇門

原標題:想聽聽中國歷史上妖魔鬼怪的故事?這本書爲你解鎖第一扇門

這個周末就是西方的萬聖節了,節日巡遊,扮演鬼怪,「不給糖果就搗蛋」……在10月31日夜裡,這些充滿妖魔鬼怪的活動,將節日的氣氛烘託到一個小高潮。那你有沒有好奇過,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妖魔鬼怪,是怎麼一步步演化成現在我們熟悉的樣子的呢?

今天,我們請來了《賈行家·文化參考》 的課程主理人 賈行家老師,他來和你專門聊聊這個話題。

《山海經》:從神話進入歷史

西方的妖魔,大多是從宗教系統中來,有嚴格的譜系和專門的惡魔學。惡魔學在中世紀很流行,這也正是歐洲人信仰最虔誠的時代。

這不難理解,要宣揚神聖,就得先立個靶子。

相對而言,中國本土神話不怎麼發達,要不是佛教給中國導入了從觀音到哪吒、龍王、夜叉這一大票人物,我們神話都不好講。至於鬼怪的來歷就更雜了。

我說的內容,主要是自己東拼西湊看雜書的結果,肯定會和你的印象有出入:這方面本來就沒有權威,就算同一個鬼怪,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說法。

我覺得,神話不發達不能說算中國文化的劣勢,反而是特長的表現。

法國人類學大家、神話學者列維-斯特勞斯有個命題:「神話終止於何處?而歷史又從何處開始?」

也就是說,神話和歷史是對立關係。神話是靜止的、封閉的,歷史是開放的,是一直變化運動的。中國神話消失得早,原因就是善於發展理性的歷史。

那麼,這二者之間過渡階段就重要了。 那個模糊的神話時代,正是我們民族的童年。我們今天生活裏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我們今天首先來說《山海經》,因爲這本書正是介於從神話進入歷史的關鍵時期,我相信,它裡面有很多古代文明的密碼可以挖掘。

咱們先說《山海經》這是本什麼書?

按照一般印象,它屬於神怪小說,《四庫全書》就是這麼給它分類的。現代史學界把它做爲非正統史料。

你要是爲了看故事,那《山海經》裡真沒多少。

它的格式是一行一行的條目,說的都是:某個地方有座什麼山,有個什麼方國,那裡有哪些奇怪的人和動物,也夾雜了一些神話和佔卜內容。

要論好看,還是插圖版好看,魯迅先生小時候就特別想弄一本,爲了看裡面「人面的獸、九頭的蛇」。現在,它也是漫畫和電子遊戲的好題材。

我先給你舉書裏有代表性的一條,我就直接翻譯了:

再往東三百七十裏就是杻陽山。這山的南面盛產黃金,北面盛產白銀。

山裡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長着白色的頭,身上的斑紋像老虎而尾巴是紅色的,吼叫的聲音像人唱歌,這種野獸叫鹿蜀,人穿上它的毛皮就可以子孫昌盛。

有一道怪水從這座山裏發源,水裡有很多暗紅色的龜,長着鳥一樣的頭、蛇一樣的尾巴,叫做旋龜。這種龜的叫聲像劈木頭的聲音,(喫它的肉)能治耳聾和腳病。

你可能說了,這不還是神話嗎?至多是古人的謠言,也算不上真實歷史啊。別急,我們來考察一下這書的形成經過。

《山海經》的名字就容易引起誤會,這個「經」的意思和《詩經》《易經》的經不一樣,不是經典,考據學家的定義是「經界」,也就是疆域和界限;神話學家袁珂認爲它是「經歷」的意思。

我們也可以認爲,這就是本上古時代的地理書和旅遊手冊,有很強的實用目的。

全書大約兩萬到三萬字,因爲有不同版本,今天的通行版是18卷,分5卷《山經》和13卷《海經》。

用現代學科分類看,《山經》和《海經》屬性不一樣。

《山經》談的是山川萬物,講動植物和草木,類似博物學。

《海經》分海內、海外和大荒三部分,說的是時間和空間問題,屬於天文地理範疇,反映的是上古時代的世界觀。

按照現代的考證,《山海經》的成書歷程很長。因爲裡面既有周代初年的世界觀,也有戰國、秦漢時代的文化痕跡。語言學家從語法上考證,它的主要成書年代是戰國中期到後期。

《山海經》在文獻學裡也很重要,因爲它幸運地躲過了漢代儒生們對先秦書籍的集中篡改,保存了古老的痕跡。

在漢代以前,它是被當做嚴肅的地理學著作的,後來被推翻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獨尊儒術以後,確立了儒家的地理學思想,《山海經》的那一套不能用了。

另一個原因是漢代打通西域,活動領域變得很大,使臣們親眼看到,《山海經》記載的西方世界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

但是,我們今天來看,《山海經》裡和真實不一樣的地方,恐怕比它記載真實的那部分還有價值。正因爲其不真實,我們才要研究古人爲什麼會這樣認識和幻想?

《山海經》寫的好像是個異想天開的混沌世界,到處都是讓人摸不到頭腦的記載。

從古至今,很多學者都想理清那些地理位置和奇怪生物的原型到底是什麼。因爲上古材料稀缺,這個工作很難做。

《山海經》體現了秩序和理性

我下面說的,一半是學者的研究,另外一半是我的猜測,歡迎你不同意。

第一點:我同意一個觀點,《山海經》的世界觀本質恰恰不是混沌,而是秩序和理性。

這從剛才說的《山經》《海經》的分類思維就能看出來。在它成書的戰國時代,中國政治文明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這本書已經在用秩序意識來組織世界了。

比如,書裏寫山川河流,是按照方位距離、植被、物產、鳥獸這個固定順序來講的。寫動物也是先寫頭、身體和皮毛,再寫習性和叫聲。

人在自然界獲得直接經驗,首先會感到詫異,繼而產生解釋的願望,想爲世界立法,想爲萬物命名,這種解釋行爲能讓詫異轉化成認知。

從古至今的知識更替,是這些解釋行爲的變換升級。

《山海經》的色彩並不是混沌神祕的,它是古人建構世界的努力。我們今天看,這種努力非常動人。

一個對探索和解釋不感興趣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混沌。經過這個階段之後,中國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開始蔚然成型了。

《山海經》包含着巫文化的痕跡

下面來說我的第二點猜測,這個腦洞要更大。 我認爲《山海經》世界包含着比較完整的巫文化世界結構,它爲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證據。

著名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有一個震動世界的開創性理論叫「環太平洋文明底層」。

主要觀點是:早期泛太平洋地區的古代文明,像古中國、古美洲都擁有一個共同的文明形態。

它們都信仰薩滿,使用同一套宇宙框架的世界觀,認爲世界上的自然現象和超自然現象,都是巫術的結果。

這個假說有兩大意義:一個是能說明爲什麼古中國和古美洲在考古上有那麼多相似的發現。這不是誰是誰的祖先,而是擁有共同的文明底層。

第二是它證明,像中國文化這種連續性、一致性的文明形態,才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主流,而西方文明那種斷裂式演進其實是人類文明中的少數派。

在學術上,說一件東西「有」很容易,說「沒有」很難;判斷「不是什麼」容易,判斷「是什麼」就難了。

因爲出來一個黑天鵝事件,那你的整個系統都會被推翻。張光直的理論一直屬於假說,但既能解釋之前的資料,之後的的考古發現,也沒有推翻這個立論。

在《山海經》裡,從世界觀到細節,同樣能看到巫文化的痕跡。

我們先說山海經世界的大結構。

典型的巫術世界觀認爲:宇宙分很多層,每個層都有一個統治的神靈和相應的居住者。

世界是平行的四個方向,也就是四個象限,其中有各種神靈,各有代表性的顏色。各層之間有一個中央之柱貫穿。

在全世界許多古代文明圖騰裏,我們都能看到柱子、神樹這些形象,就是對它的一種刻畫。

《山海經》裡能找到很多這類信息,那根重要的中央之柱叫崑崙。

崑崙在中國文化裏被稱爲「天地之軸」,西方地理概念的「軸」是旋轉的軸心;而中國古代地理概念的軸是大地的中心和制高點,也叫「極」,也就是極點的意思。

書裏記載的崑崙,是天帝在下界的都城,有神仙居住的宮苑。

主管的天神叫陸吾,生着老虎身體,有九條尾巴。也有神話學家考證,這九尾其實是九個頭、每個頭都長着人臉。

崑崙山分上中下三層,人走到中層就可以不死,走到上層就可以成神。而法力強大的巫師可以自由地在各層之間來去。

崑崙的原型到底是哪座山?衆說紛紜,《楚辭》裡有,《史記》裡也有對它的記載,我想它不一定是地理概念,而是巫教世界的概念。

它在歷史典籍裏的位置是漂移不定的,對它的記載也有一個從原始到文明的過程。

《山海經》對動植物的描寫,也遵循巫術的法則。

比如,你在書裏經常能讀到這類文字,像:有一種魚,形狀像牛,棲息在山坡上,長着蛇一樣的尾巴並且有翅膀,喫了它的肉能使人不患癰腫疾病。

在巫文化裏,萬物有靈,人和動物是對等的。

各種動物都擁有自己的神靈,特點就是體型特別大。我們看宮崎駿的電影《幽靈公主》裡那個巨大的狼神和野豬神,就有這個特徵。

另外,人和神奇動物的能力可以彼此轉化,一個渠道是佩戴對方身體的某部分,另一個渠道就是喫掉對方。

在《山海經》世界裡,每個條目寫動物,最後都要討論它喫人不喫人,或者人喫了它治什麼病。這是巫文化裏萬物一體的世界觀,也是法力和能量的轉換。

古人記錄這些,態度是鄭重的。這些說法在巫文化消退之後,才開始顯得荒誕不經。

不過,你一定也想到了,我們生活中很多遺蹟,比如所謂「喫哪兒補哪兒」,以及養生、風水之類的很多說法,也都是那個時代留下的。

這對還相信這些東西的人來說,不知道算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歡迎你加入「得到」年度日更課程 !在這門課程裏, 賈行家老師爲你講文學、說文化,也會走訪藝術界高人,收集文化圈正在發生的新鮮事兒,及時把新知播報給你。快來加入課程,守住你心中那顆文藝的火種。

如果你覺得有收穫,點個讚吧!或者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08089/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