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化名人張山東名勝名篇

原標題:當代文化名人張山東名勝名篇

張山東名勝名篇之一:重建擬峴臺記

擬峴臺,撫州勝跡,爲北宋裴材治撫時建,距今952年。歲月風雨,多次損廢,其間雖重修六次,已不復存。

崇賢尊德,古今一理,尚文重教,萬代恆規。思當時賢達,慕古人高風,擬襄陽峴首之形,效羊公墮淚之碑,築高臺於城東,導後人於千古。歷代仕人登臨攬勝莫不景仰感奮,有詩文爲證。

今值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科學發展,百業俱興之盛世,市民踴躍,求復古蹟。遂聚文人高士,納良言,謀新篇,於已醜金秋動工興建。

臺址原在城東高地,已爲自來水廠及民宅所用。民之利不可廢,故遷址於舊跡之東南5裏處高地,下臨汝水。平沙漫流,水鳥騰飛,連山高陵,蒼顏秀壁。此景恰似當年曾子所記。

昔日郡廓三、四平方公裏,今城區南擴已十倍餘,臺仍在城東方位。新臺二層、閣明三暗四,共高49米,爲古臺之十三倍。環顧可俯瞰全城,舉手欲觸及星辰。

臺內,列撫州沿革變遷大事,塑歷代賢達利民功勳,盡展本市名人古蹟,民俗風情。建成歷史臺,突出德政;作爲文化臺,重在教化。

胸懷百姓者,百姓敬之;有爲於世者,世人仰之。緬慕前賢以自勵,期與來者共追攀。吾輩不妄及其功,但求續其史也。是爲志。

2009年10月20日

張山東名勝名篇之二:撫州名人雕塑園記

天下園林素重自然,此園凸顯人文。

撫州人文長在才學,所謂文昌星座也。自宋,名人衆:經史子集,多有經典;朝堂草野,不乏巨儒。然細察斯域,城非要衝,地失臨江之便,商無近海之利,而今尤呈奮發超越之勢,工商繁榮日熾,城區月異新容。何者?人和、士氣、精神也!

古曰:富而教之。物質既俱,當重教化,兩大文明共舉,社會和諧可無虞;精神長盛不衰,科學發展信有爲。遂在本地古之賢達、客籍名流、現當代專家及英烈中選取典型,薈萃以彰揚。意欲傳承歷史,光大先賢,激勵後人,永續華篇。

因於己丑擇新區之南白嶺闢地千畝,拓廣場,植草木,浚湖泊,引碧水,架彩橋,通幽徑,塑名人雕像,棋布星陳。水環中洲三千米,花擁羣英百餘。時空合一,天地相和,自然人文互輝煌。辛卯園成,北望臨汝兩水交匯處,煙波古郡已去十數裏矣。感慨之餘,佇身凝目:中軸平坦,兩側斑斕;東西萬類,南北一覽。龍盤虎踞其中,鸞集鳳翔其上。仰矚俯映,泰和之象。雄且曠者斯園也。

官者,務公;政者,利民;明者,善察;勇者,超常。思王荊公力排非議,革舊除弊,個人生死置不顧;曾子固鞠躬盡職,治水安瀾,民衆齊州傳於今。晏同叔三朝名相,舉薦了一代才俊;樂子正兩百浩卷,寫盡那萬邦風情。更湯若士衝破藩籬演情夢,譚兵部力抗倭寇保邊民;陸象山一派心學闡至理,李瑞清兩江書院育高人;揭暄兵經奇異繼孫武,舒同書藝獨創領風雲;李井泉艱苦卓絕長徵路,趙醒儂捨生取義得勝門…… 紛紛名節,濟濟英才,難以枚舉,此吾郡之魂也。

園林者,山水別境也,本於都市享一份自然。其始於商周,興於漢唐,宋明清尤盛,然皆天子皇室、貴族私家之享也。民主政權方見公共之園,公民共享:寧靜於鬧市,淨化於心靈,返璞歸真;並致升華於精神,使州人皆盡其德以展其才者,斯園之初衷也。

張山東名勝名篇之三:重建三元樓記

元者象形,本意爲首,引申爲始,爲大,爲一之意。自隋代開科取士,鄉試、會試、廷試三試第一者分別謂之解元、會元、狀元。撫州三元樓即取此意,爲讀書人之勵志性建築。

天下文廟隨處,而寓意科舉之三元樓撫州獨有,何也?乃尚學重教之故也。撫州重教始於唐,至宋辦學之風大盛,書院四十餘所,望重江南。教者名流,高足雲集,登科者衆。明史載,金溪人吳伯宗,洪武四年,廷試第一。傳前兩試亦是第一,爲三元奪魁。

撫州三元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位於香楠峯下,興魯書院南,後多次修復,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毀跡,今興魯坊路南面三元樓地名尚在。

山環水繞的撫州,傳承着典型的農耕文化,人們安居于田園,耕讀相得,少有工商之喧譁,讀書入仕的理想相對單一。歷代科考中皇榜的二千四百五十餘人,逾江西五分之一。科舉廢后,教育之風長盛未衰,尤其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後,中教聲重全國,外地學子慕名而來,高考連佔鰲頭。入北大、清華者衆,少年科大生居全國之首,十分有其一。

今值國家改革全面深化,人才得其機遇之時,遂重修三元樓於名人園中。形方正,外三層,高九丈,若文塔。一展恢宏之氣,以砥礪青少年學子,激勵全市人民,爲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幸福撫州而奮發努力。

2014、5、25

張山東名勝名篇之四: 重建崇儒書院記

臨川自宋,書院多,學風盛,名儒衆。宋後漸弱。明萬曆中,鄉賢曾如春召集高應芳、湯顯祖等倡建崇儒書院,落成於州城南清風門旁下橋寺。內祀晏殊、王安石、曾鞏、陸九淵、吳澄諸先賢,意在重光鄉土。

當今盛世,倡導繼承傳統,弘揚中華文化,正覺寺住持學輝,爲宏學博識,廣結善緣,重修下橋寺。恢廓廟宇,煥發莊嚴,並置明清古建兩棟專爲書院之用,遂使廢業多年的崇儒書院得於重現。寺乃清淨處,正是讀書地。古來不少文人士子寄居寺廟潛心學養,若陸九淵於疏山寺苦讀,悟得心學之理,其一例也。書院建於寺院亦不乏例,名入全國「四大書院」之嵩陽書院即在嵩陽寺址。

心者,君主之官;心清則意定;意定方專注;專注乃治學之始。孟子《弈秋》有喻。今於寺院重建此書院,旨當出於此。因曰:寺同院合,梵音書聲相和;佛與儒存,品行才學兼修。願吾郡學子領悟。

2017、3、31

註:曾如春臨川大崗人,官至副都御史。

張山東名勝名篇之五:萬壽宮重修記

萬壽宮,位撫河之東文昌裏,坐西北面東南,背金山瞻靈谷,素爲撫州勝景,名列國家級文物。因百年風雨,兵燹災患而毀損嚴重,十分僅存其三。2016年,政府在數年籌劃基礎上再聚智力,投入巨資,啓動重修,成立縣局級機構文昌裏歷史街區管委會,負責實施。

今歷時年餘,經考證史料,製作方案,挖掘界址,清理環境,進入施工。整修戲臺、旌陽大殿,重建中殿、後殿及南廂房、文興庵、火神廟等。整體縱百米,寬半百,建築面積四千餘平米,歷史風貌得於恢閎再現。

晉吏許遜,治理旌陽,功德卓著,有史爲記。並以其博學之識,治水治疫,爲民除患,因朝廷嘉許,百姓讚譽。後人爲旌其功德,載其道學,始有祠,繼有觀,宋升爲宮

撫州萬壽宮,號「玉隆別境」,工藝精湛,內涵豐富,乃江南稀有。今恢復之貌爲光緒八至十二年修建之格局,時因六縣商家籌資發起,而成商會之所,又爲名人聚集地,文化交流處。道教、儒學等傳統文化於此交匯延續,商務、新文化、當代革命等活動於此展開。今將上述整理展示,對推進當前經濟文化,當大有益,是爲記。

2017年6月23日。

張山東名勝名篇之六:《牡丹亭修記》

湯顯祖(1550-1616),明代臨川戲劇大家——東方的莎士比亞。其戲劇還魂、紫釵、南柯、邯鄲四記合稱「臨川四夢」,傳揚於世。而最負盛名的《牡丹亭還魂記》聲播環宇,爲劇壇豐碑。 《牡丹亭》演繹了柳夢梅與杜麗娘之愛情,其至真至愛之情爲人世所共仰。因《牡丹亭》成爲愛的象徵。

浩浩中華兒女,於真情而聚;茫茫五洲友鄰,本正義而和。今舉國倡導傳統文化,以美德而友天下,懷親情而思泰和,特建亭以志之。「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乃湯公對鄉裏之詩讚;「湯公妙曲揚中外,四夢真情貫古今」,是今人爲古人之唱誦。願華裔子孫,年年歲歲,永續真情,永享太平!

2018、12、3

註:此亭建於國外華人區時有譯文,圖爲撫州夢園牡丹亭和劇照。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297045/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