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動物、植物還是人類,都有息息相關的命運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

原標題:無論動物、植物還是人類,都有息息相關的命運丨世界野生動植物日

摘編丨何也

從野生動植物與人類共同的起源開始,形形色色的生命們已經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35億年。在漫長的時光中,不同的生命走上了並不相同的道路,也由此塑造了我們的現在。

2013年12月20日,聯合國大會第六十八屆會議決定宣布每年的3月3日爲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以提高人們對世界野生動植物的認識。2021年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的主題是「森林與生計:維護人類和地球」,而我們國家的宣傳主題爲「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而生命更是其中亙古不變的存在。在地球漫長的46億年生命長河裡,生物慢慢進化出生命更迭的機制,從而才有了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和「死」,隱藏在生物中的「死亡」,其實是被創造出來的。所有的生物,都是傳遞生命的「接力棒」。

在靜岡大學農學研究科教授稻垣榮洋所著的《每個生命都重要》一書中,他向我們講述了29種生物的生命歷程。這足以讓我們意識到,自詡爲高級生命的我們,與其他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一樣,都有着息息相關的命運。

以下內容節選自《每個生命都重要》,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每個生命都重要》,[日]稻垣榮洋著,宋剛譯,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版。

神祕的生命起源:海洋雪

在日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中,有一種白色的物質,宛如雪花般飛舞飄落。

這雪一樣的物質,叫作海洋雪,名副其實,是「海洋中的雪」。

海洋雪的真實面目是浮遊生物的屍體。

浮遊生物(plankton)

海洋雪

浮遊生物包含許多種類。如剛出生的小魚寶寶、蝦蟹的幼體、水蚤等小型動物以及微小的單細胞生物都被叫作浮遊生物。

只有一個細胞組成的單細胞生物是最原始的生物,沒有複雜的構造,只是進行細胞分裂,增加數量。

一個細胞分裂爲兩個,這算是原有的個體死去,嶄新的個體的誕生嗎?還是,新的個體只是原有個體的分身呢?

對於簡單的單細胞生物而言,「死亡」並不簡單。單細胞生物一分爲二,這其中沒有留下母細胞死後的遺體,說明這當中並不存在「死亡」。

它們只是一心一意重複對自己的複製而增加數量,如此單純的生物,不存在生物學意義上的「死亡」。

生命在地球上誕生大約是三十八億年前的事情。在所有生命都是單細胞生物的那個時期,生物中是不存在「死亡」的。

一般認爲,「死亡」造訪生物,大約發生在十億年前。有很長一段時間,生物不會死去。因此,「死亡」是生物在長達三十八億年的生命歷史長河中,自身創造出的一個偉大發明。

一個生命如果只是通過複製而增加個體,便不能推陳出新,還會發生複製失誤而導致退步。因此,生物在進化中選擇了不破不立重新構建的方法。

但是,如果全部破壞掉,便難以有繼承。因此便有了從母細胞那裡攜帶基因,再結合併製造新生命的方法,那就是雄性與雌性的性。也就是說,在創造雄性與雌性構造的同時,生物創造出了「死亡」的機制。

在擁有相對複雜構造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身上,雖然沒有雄性與雌性這種明確的「性」的劃分,但兩個個體結合後重組基因,會成爲兩個新的個體。

兩隻草履蟲結合後,成了兩隻新的草履蟲,像這樣重生過後的草履蟲因爲不同於原先的草履蟲,所以可以認爲新的草履蟲被創造出來,而原有的個體已經死去。

就這樣,生命創造出了「重生」的機制。

單細胞生物不會死。但是,那只是說它們沒有壽命。單細胞生物也不可能永遠活着。構造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會因爲水質、水溫的一點點變化而死去。於是,單細胞生物的屍體堆積在海底。

在漫長的地球史中,海洋「雪」一直下個不停。

正如成語所說:積土成山。小小的浮遊生物的屍體,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漸漸堆積,終於成了巖石。

放射蟲硅質巖就是由放射蟲這種小小浮遊生物的屍骨堆積形成的。另外,石灰巖也是由有孔蟲的屍骨堆積而成的。

在可畏可怖的時間長河中,小小的浮遊生物的遺骸,創造出了地球上的陸地。形成如此多的巖石,究竟需要多少生命的誕生和消亡呢?究竟又有多少生命在其中起起伏伏呢?

浮遊生物的遺骸不動聲色地、靜靜地、靜靜地沉下去。永遠不會停止,也絕對沒有人看到,海洋雪就這樣降落堆積在幽暗的海底。

生命就這樣持續了三十八億年。

斑馬的世界裡沒有「衰老」這個概念

人們一定會感到驚訝,斑馬的孩子在出生幾小時後就能站起來,不一會兒就能來回跳動、奔跑。

而人類的孩子從出生到站起來搖搖晃晃地走路,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這麼一比,斑馬的發育速度令人驚訝。

斑馬能如此迅速地站立、奔跑,是因爲它們如果不這麼做就無法生存。

斑馬

肉食動物如獅子,不會因爲它們是剛出生的小斑馬就手下留情。相反,獅子一定會去襲擊剛出生的小斑馬,把它們當作可口的獵物。

大多數小斑馬在成年前都會成爲肉食動物的盤中餐,只有那些成功逃跑的幸運兒才能存活。

當然,成年並不意味着可以放鬆警惕。

稍有不慎,哪怕是一瞬間的大意都會喪命。而且,那些跑得不夠快的斑馬,同樣也會被喫掉。

只有足夠警覺、跑得足夠快的斑馬才能夠活下去。斑馬就是這樣生存和進化的。

人們經常會討論,未來人類將會怎麼進化。也許頭腦會更發達,變成大頭人,四肢則會由於不運動而變細。

但是,這樣的進化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適者生存是進化的動力。如果在一個大頭人才能生存,而小頭人會滅絕的殘酷時代,也許人類的頭部會變得巨大,但是人類的世界並非如此。只有發生殘酷的生存競爭時,才會引發進化。

動畫電影《馬達加斯加》(2005)劇照。故事講述了生活在紐約的中央公園裡的獅子亞利克斯、斑馬馬蒂、長頸鹿麥爾曼以及胖河馬格洛麗亞的故事。有一天,一羣流浪的企鵝令斑馬馬蒂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那就是逃出動物園,探尋自己的故鄉,尋找新世界。

斑馬的世界裡沒有「衰老」這個概念。

斑馬擅長奔跑,不會輕易被獅子逮到,但是隨着年齡的增加,只要奔跑能力稍有下降或者身體稍有不適,就會成爲獅子口中的美食,它們活不到變老的那一天。獅子有時會給已經倒下的斑馬致命一擊,也有時會直接喫掉一息尚存的斑馬。被獅子襲擊的斑馬會努力挪動自己的身體,然而,獅子會從柔軟的內臟開始喫。

即使是沒有遭到獅子襲擊的幸運兒,當它們生病或者因受傷十分虛弱之時,禿鷲就會聚集在它們身邊。那些等不及斑馬喪命的禿鷲會直接啄食斑馬。要是所有的禿鷲一齊上陣,斑馬巨大的身體便會在頃刻之間化爲白骨。

無論如何,斑馬的一生都是以被喫掉而收尾。

據說,在動物園中生活的斑馬,壽命爲三十年左右,而我們並不知道野生斑馬的壽命。

享盡天年——在斑馬的世界裡,這種幸福的死法是不存在的。

沒有了力量,

獅子便成了其他動物的食物

獅子被稱爲百獸之王。

它們每天都在不停地襲擊斑馬。

可悲的是,就算它們是百獸之王,在抓住斑馬獲得滿足之後,它們終究還是會再次感到飢餓。

負責捕獵斑馬的是雌獅。強壯的雄獅負責保護獅羣和確保捕獵的勢力範圍。雌獅就在雄獅的保護下參與對斑馬等動物的圍獵。

但斑馬也不會坐以待斃。對於獅子而言,追上拼盡全力奔跑的斑馬羣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其實,大多數時候捕獵是以失敗告終的。

爲了保護自己,草食動物也發生了進化。對於獅子而言,剛出生的大象和犀牛容易捕食,但它們無法與成年象或是成年犀牛抗衡。如果被成年象或成年犀牛發現的話,獅子可能會遭到反擊而喪命。

獅子

野牛或角馬等牛科草食動物的角比較發達,它們以此威嚇獅子。獅子想喫它們的幼崽,有時會被護子心切的野牛撞開,甚至會被野牛角頂傷從而丟了性命。

草食動物的難處在於它們總被獅子惦記着;而肉食動物也有難處,那就是它們如果不喫其他動物的話就會餓死。對於獅子而言,捕獵同樣是殊死一搏。

如果捕獵一再失敗,沒有獵物的獅子會被飢餓所威脅。最先犧牲的就是小獅子。

斑馬等草食動物每次懷孕會產下一隻小斑馬,但是獅子每次懷孕可以生下兩三頭小獅子。一次生產的孩子數量多,獅子後代的生存率也許更低。

紀錄片《野生動物奇觀》(2003)劇照。

有的雌獅會被拼命自衛的斑馬用後腿踹傷。受了傷或者是得了病的獅子便無法捕獵,漸漸變得虛弱。它們一邊忍受傷痛、疾病、飢餓,一邊等待着死亡的來臨。

雄獅也是如此。

身強力壯的雄獅會成爲獅王統領獅羣,而那些缺乏力量的雄獅則會被逐出獅羣。這就是獅子世界的生存法則。

獅羣之王也並非一勞永逸。一旦它們上了年紀出現衰老的跡象,就會被年輕的雄獅取而代之,並被驅逐出獅羣。可悲的是,繼承了獅王血脈的孩子會被新的獅王殺掉。要想保證獅王的血脈,並不容易。

被驅逐出獅羣的獅王會怎麼樣呢?

從雌獅集體出動捕獵斑馬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捕獵到底有多困難。

即便是被稱爲百獸之王的強壯有力的雄獅,孤軍奮戰也是很難捕到獵物的。它能做的只有尋找鬣狗喫剩的動物殘骸。被逐出獅羣的雄獅連一頓飽飯也喫不到,最後會餓得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

自然界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等待着動物們的命運無非兩種:喫或者被喫。

沒有了力量,獅子便成了其他動物的食物。

鬣狗、胡狼和禿鷲一直等着獅子彈盡糧絕、筋疲力盡的那一刻。

雖然獅子在動物園裡可以活三十年左右,但據說它們在野生狀態下活不過十年。

即便獅子是草原上的百獸之王,也沒有什麼舒適的死法。失去王者力量之時,便是它們死期的到來之日。

於是,獅子也被喫掉,最終走向死亡。這就是自然界的法則。

狗出於對人類的需要主動接近了人類

狗原本是由野生狼馴養而來的。

可是,狼是兇猛的肉食動物,它們是怎樣從猛獸變成了人類的夥伴呢?

狼通常成羣結隊採取集體行動,頭狼或地位較高的強壯的狼爲保護狼羣或家人,會具有極強的攻擊性。而狼羣中地位較低的狼,則會對領袖表現出溫和順從。那些溫和的狼,也就是現在我們所養的狗的祖先。

一般認爲,狗走進人類日常生活的時間,要遠遠早於人類飼養山羊、綿羊等草食動物,開始畜牧生活的時間。畜牧起源於一萬年前,而我們推測,早在約一萬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狗便已經開始與人類共同生活了。

話雖如此,「狗起源於人類對狼的馴化」這一說法中仍包含着重重疑點。

原本對於人類而言,狼這種食肉的野獸應當是令人膽寒的外部威脅。那麼,人類究竟是爲何想要馴服如此可怕的食肉野獸呢?

而且,養狗的話,就需要將有限的食物分撥給狗。在狩獵採集的時代,人類與狼處於圍繞獵物展開競爭的關係。如果飼養可以充作食材的動物,則很容易理解。然而我們還未找到人類需要養狗的原因。

還有一個疑問——就算沒有狗,人類也可以狩獵,人類沒有離不開狗的理由。

電影《一條狗的使命》(2017)劇照。

最近的研究認爲,不是人類需要狗,而是狗出於對人類的需要主動接近了人類。狗的祖先被認爲是一部分溫馴的狼,它們在狼族中地位較低,既缺乏足夠的食物,又沒有單獨捕獵的能力。於是,如今的狗——曾經有求於人類的狼族後裔——主動接近了人類,開始在人類的殘羹剩飯中尋找食物。

而對於人類而言,狗可以幫忙在狩獵時追捕獵物,也可以站崗警戒外敵入侵,在很多方面都有助於提高狩獵的效率。

就這樣,人類和狗結成夥伴關係,開始生活在一起。

然後,過了一萬多年。

現在,進入了「寵物熱」的時代。

狗不再追捕獵物,也很少作爲看家狗而吠吼。大多數狗的主要任務是,當一隻愛寵,被人類捧在手心裡。

據說在日本,貓、狗的數量比兒童的人數還要多,有如此多的寵物進入了人類的家庭。像這樣「狗狗大繁榮」的時代,大概前所未有。真可以說是寵物的天堂。

寵物商店裡有可愛的小狗在出售,價格也比較容易接受,仿佛是挑選玩具般,每天都有許多的狗被買走。

人們對寵物狗的要求是「可愛」。

小狗如果沒有在出生後不久的幼年期內找到買家,就會被剩下。

等待「剩狗」們的命運,是撲殺處理。

而幸運地被買走的狗,也會隨着年齡的增長,失去剛買回家時那種小狗身上的可愛勁兒。於是其中也有一些狗,像玩具一樣被玩膩了,不再被需要。

這類狗會被送到「動物保護中心」。雖然此處使用了「送到」和「保護」這兩個詞,可並不是所有的狗都能因此而獲得保護。畢竟每天都有許多狗被主人丟棄後送來,對所有的狗進行保護是不現實的。

於是,動物保護中心會用二氧化碳氣體對狗實施安樂死。說是「安樂死」,其實就是將它們趕入狹小的房間,剝奪氧氣令其窒息而死。

僅在日本,每年就有共計五萬隻貓、狗被採取撲殺處理。

選擇了人類作爲夥伴的狗,早已經是離開人類便無法生存下去的狀態。而現如今,它們只能面臨這樣的結局。

大象是否擁有認知能力呢?

是否能夠共情呢?

有一個關於「象冢」的傳說。

據傳,大象在預感到自己的死期後,會主動離開象羣,出發去一個叫作「象冢」的地方。那裡散亂地堆放着許多大象的骨頭與牙齒,大象就在這象冢中躺下,安靜地迎接死亡。

傳言告訴我們,大象就是這樣,絕不讓其他同伴目睹自己走向生命的盡頭。

但其實這並不是真的。

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在大象一族中體形偏大的非洲象,其體長可超過七米,體重超過六噸。即使擁有這樣龐大的身軀,也從來沒有人在熱帶稀樹草原上看到過象的屍體,因此才有了這樣的傳說。而且,據說是意在獵取象牙的偷獵者爲了大批兜售象牙,而巧妙地利用了這一傳說。

大象的屍體沒有被人類發現,是有原因的。

大象的壽命約爲七十年,這在動物中算相當長壽了。因此,大象的死亡本身就很罕見。

紀錄片《地球生靈》(2011)劇照。

而且,在熱帶稀樹草原乾燥的大地上,有那麼多的生物餓着肚子。如果有了大象的屍體,首先,鬣狗會咬破那粗厚的皮,啃食其中的肉。接下來,禿鷹會在肉洞中聚集,貪婪地吞喫。就這樣,大象龐大的身體眼看着只剩下了骨架。最後連骨頭也被風化,全部歸還給大地。因此,人類才沒有見過大象的屍體。

不過,現在的研究水平已大幅提升,我們已經能夠觀察到大象的屍體。

象冢只是一個傳說。

隨着對大象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大象或許能夠認知死亡。據說有人看到過大象爲死去的同伴哀悼的樣子。比如,有些大象試圖扶起已死的同伴的屍體,並將食物遞給它們。還有的大象會把泥土和樹葉撒在屍體上,仿佛是在悼念同伴。

大象是真的能夠認知死亡嗎?

都說大象是頭腦聰明,有着強大共情能力的動物。我們知道,大象由母象和小象構成一個個羣體,羣體中相互之間存在着複雜的交流,從而相互幫助,共同生活。如果有同伴受傷或遇到麻煩,大象會伸出援手,鼎力相助,會相互安慰,發生爭執後也會言歸於好。

紀錄片《象牙遊戲》劇照。

這看上去簡直與人類毫無區別,說大象是聰明的動物,從這一點來看確實如此。

那麼大象是否擁有認知能力呢?是否能夠共情呢?我們並不知道。

是不是動物之中,只有人類才擁有特殊的感情呢?

還是說,只不過是我們人類一廂情願地用擬人的眼光去看待大象,這才認爲它們是有感情的呢?

大象又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大象真的理解了「死亡」嗎?

這可能只是人類一廂情願地定義它們「看上去很悲傷」。或許,它們只是在照顧無法行動的同伴,並且對一動不動的同伴感到費解。

又或許,那只是出於一種沒有任何意義的本能。

但是……

我想說的是,那麼我們人類理解了「死亡」嗎?一個人死去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呢?

誰也不知道。「死亡」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尚是一件無法理解的事情。

都說大象是會悼亡的動物。

說不定,大象對於死亡這件事,比我們人類知道的還要多,對於活着的意義,也比我們更清楚,從而比我們更加深刻地悼念死亡。

站在大象的視角觀察,人類也是會悼亡的動物。

但是,在「死亡」面前,就連人類也是無能爲力的。我們自負爲萬物之靈長,生活在科技萬能的時代,可是面對死亡時,依然無能爲力。當心愛的人停止了呼吸,永遠不能再行動,面對這樣的殘酷現實,我們人類所能做的,也只是,只是悲痛。

本文節選自《每個生命都重要》,部分小標題爲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摘編丨何也

校對|李世輝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61952/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