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物「裝進」元宇宙 數字藏品打造文創新業態

原標題:把文物「裝進」元宇宙 數字藏品打造文創新業態

乘着元宇宙的東風,今年大熱的「數字藏品」成爲博物館和年輕人的「新寵」。

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國內外十家博物館、圖書館在天貓推出20款數字藏品,總量達2.5萬件;同一天,廣東多家博物館陸續在不同平臺上線21款數字藏品,合計發行量超6萬份。

在博物館傳統文化IP加持下,這些數字藏品如此搶手:四川博物院的東漢陶狗、河北省博物院的長信宮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陵彩繪銅車馬……幾乎每一款都是「爆款」,一經發售便售罄。

「數字文創是當下市場認可度較高的一種博物館文創產品,讓館藏文物突破藏品時間、空間、展示形式的局限,拉近了傳統文化和社會公衆之間距離。」今年年初,率先嘗試探索「數字文創」後,四川博物院文旅融合產業發展部主任鍾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專訪時表示。

從「文創雪糕」到「考古盲盒」,再到「數字藏品」,博物館積極主動擁抱互聯網。如今,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藏品正成爲中國數字文創新形態之一,文博數字化加速進入內容時代。

數字藏品打造文創新業態

「沒想到以往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老物件,現在也可以成爲自己的新『收藏』啦」。今年「國際博物館日」,面對十大博物館推出文物數字藏品,不少文物愛好者感嘆。

作爲數字經濟與元宇宙發展的產物,數字藏品是具有收藏價值和現實資產屬性的數字資產。疫情影響下,當走進博物館大門成爲「奢望」時,各大博物院已然掀起了數字藏品熱潮。

早在去年,就有博物館陸續試水「數字藏品」。2021年10月,河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數字藏品上線發布,限量1萬份,短短3秒鐘便被「一搶而空」;十幾天後,金沙遺址博物館首款數字文創產品在支付寶平臺上線即售罄,實現銷售額近40萬元。

今年春節期間,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24家博物館發行了文創數字藏品,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加入收藏行列。

通過科技賦能博物館文創,將文物元素「數字化」,二次轉化設計後形成新的數字文創,售價均在18元~30元,現已開售的數字文創基本顯示售罄。其受到不少消費者喜歡的原因在於:只需要十幾元,就能夠收藏一個屬於自己的、擁有獨一無二序號標註的數字文創。

「數字文創能夠很好地滿足博物館文創產品價格的普惠性和收藏的稀缺性。」鍾郛坦言,相比實體文創,數字文創擁有很好的社交性,能滿足當下消費者的社交需求,從而實現傳統文化以公衆喜愛的方式的傳播和弘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數字藏品的火爆離不開元宇宙的大熱,而在這背後,是傳統文化正在藉助數字技術「破圈」。

當下,隨着年輕人正成爲傳播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受年輕人追捧的數字藏品,既能讓消費者在收藏中近距離觸達傳統文化,又能創造出新的商業化增量,進一步激發了文創市場創新活力。

數字化讓文物飛入百姓家

「我們最早關注到數字藏品是在2021年6月,當時支付寶和敦煌美術研究院發行的兩款皮膚幾秒內售罄,我們就意識到數字文創是一種市場認可度比較高的新型文化業態。」鍾郛回憶。

從那一刻起,四川博物院開始嘗試將自己的館藏文化資源與數字技術結合起來。

5月19日,四川博物院發布了以館藏文物「東漢陶搖錢樹」爲原型二次創意的數字文創。在早些時候,年初四川博物院聯合科技公司推出的第一批數字藏品中,選擇了三件文物:兩件青銅器,一件陶器。其中,東漢陶狗的數字藏品呆萌有趣,吸引了衆多消費者。

對於博物館而言,如何在衆多館藏中挑選出適合的文物進行二次數字化創作是遇到的第一道考驗。「我們希望推出既能蘊含獨特的巴蜀文化,又能深受公衆喜愛,進而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爲弘揚巴蜀文化貢獻博物館力量,這是我們的出發點。」鍾郛坦言。

《中國文博文創消費調研報告》顯示,文創消費年輕化趨勢明顯,其中「95後」佔比達30%,他們更注重文博文創產品的體驗感與個性化。她舉例到,東漢陶狗之所以備受追捧,一方面它本身是一件網紅文物,在公衆中的認知度高;另一方面,它能夠生動形象傳達出文物背後的故事,體現漢代時期巴蜀和平、穩定和富饒的景象。

身處行業,鍾郛也感受到傳統文化消費趨勢的變化。「公衆希望傳統文化不再局限於實體文創『三件套』,而是運用多元的載體和創新表達,滿足公衆對文創產品社交性、不可複製和稀缺性等的要求。」在鍾郛看來,用公衆喜歡的方式將文物背後的故事呈現出來,讓公衆去欣賞去購買去傳播,傳統文化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過,在目前市場環境中,數字藏品仍處於發展早期,仍面臨一系列風險和挑戰。

今年4月,國家文物局相關部門召開數字藏品有關情況座談會,提出「文博單位不應直接將文物原始數據作爲限量商品發售」「消費者要遠離因盲目炒作產生的風險」等。

鍾郛強調,在數字文創的開發方面,四川博物院會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地對話公衆,不斷地讓公衆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加多元的滿足。同時,博物館也要加強內部知識產權的管理,遴選優質的數創方、發行方和平臺方合作,並籤訂嚴謹的合作協議。

「目前各大平臺對數字藏品是禁止交易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壓縮了投機炒作的風險的。隨着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博物館行業迎來了數字化時代,博物館向公衆提供的文化服務也被賦予了更多元和開放的屬性。我們既要合理利用好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文化,不斷滿足公衆多層次、多元化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時也要儘量避免新生事物帶來的弊端和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49806/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