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武術 道與山水笑傲的江湖

原標題:青城武術 道與山水笑傲的江湖

道以養道,道在養生,道學與武學自古相融一體。在中國道教發祥地青城山,綿綿兩千年以來,劍光拳影,名俠輩出。「南武當,北少林,峨眉弘佛法,探本上青城。」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與幽絕天下的青城山水成就了剛柔並濟的青城武術。

在今天這個遠離了冷兵器的時代,作爲中國四大武術門派之一,青城武術形成了養生、健身、競技、修心、防身的逍遙江湖,以前所未有的中興之態,以一個別具特色的中國文化符號,在世界各地綻放異彩。去年年底,青城武術入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道家武術 上善若水

冬日的青城山雲霧縹緲,宛如瓊樓仙境。在山腳下的「青城武術館」,我拜訪了青城派掌門人劉綏濱。當我問及青城武術的獨門絕技,身着一身黑白對開、繡有陰陽八卦圖練功服的劉綏濱呵呵一笑,立馬挪椅、整衫、屏氣、凝神,一套拳腳便在庭院中施展開來,一時間庭院裡衣袂飄飄,幻影繽紛。舒緩時,輕靈飄逸,仿佛春風拂柳,細膩含蓄,婀娜曼妙;突然間,快拳疾腿,風生水起,令人眼花繚亂,其勢如驚濤拍岸,萬馬奔騰。

四川蘆山古屬「青衣羌國」,因「青衣好巫」,一時「米巫兇虐」,儺戲酬神的慶壇風俗到今天也有遺存。所謂「米巫」,其實就是道教先師張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的道教的最早派別。如果說鶴鳴山是道教的發源地,那麼青城山則爲道教光大之地。兩山同屬邛崍山脈的支脈,東漢時期,青城山原始巫教盛行,張陵率弟子來到這裡,一方面利用道家黃老之學改造原始巫教,另一方面與道徒、民衆一起開山修路,打井造林,發展生產,加之他精通醫術,爲人治病,民衆紛紛皈依道教,而道教也順勢鋪張開來,影響了整個中華大地。從劉掌門的拳腳招式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絲酬神儺舞的痕跡。其實,原始武術的發端,與早期人類的生產勞動、原始宗教、娛樂活動、部族爭鬥等都有密切聯繫,正所謂「武」「舞」不分,甚至儺中有武,武中有儺。

按照劉掌門的說法,這些招式是最具青城武術特色、剛柔並濟、拳隨心動的水拳。「只有幾招是源自先賢們流傳下來的,沒有固定的套路,所以每一套水拳打下來都不會完全一樣。」一趟水拳,全憑武者的意念和心境,或疾或緩,或長或短,逍遙自在,無拘無束,貼合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宗旨。

青城武術與道教文化密不可分,而在道教開創之前,背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的青城山已是藏龍臥虎之地。相傳,輕功始祖寧封就隱居於此,軒轅黃帝在一統天下前曾向他學習龍蹻飛騰術;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簡《十問》中,也有青城山容成公練習氣功的祕籍《容成治氣摶精之道》;143年,張陵來到青城山開創道教二十四治,同時也練就了雌雄龍虎劍、降魔功等,青城武術雛形由此形成。此後,道門、孫門、嶽門、筋經門、道家、佛家、俠家,在青城山這一地域內,各方英雄輩出,青城武術在清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有史料記載,清代三百年間,青城派門人就出了一個武榜眼和111個武舉人。民國時期,青城派二十四俠因北上抗日而名動江湖,加之還珠樓主所著《青城十九俠》,青城武術風雲再起,就連國學大師南懷瑾也千裏奔波,負劍上山拜訪名師。

劉掌門說,水拳是青城武術的一個概稱。最早的中國武術有五大門派,按照五行的劃分,崑崙屬土,少林屬火,武當屬金,峨眉屬木,爲道教文化和都江堰山水滋養的青城派則屬水。「千百年來,青城武術修煉者一直都把老子的《道德經》奉爲習武的上上祕籍。《道德經》講『上善若水』,習武者要盡力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像水一樣,無我而又能堅持自我,剛柔並濟,在心靈深處樹立起和諧平和但又充滿力量的信念。」

武林高手 各顯神通

當身着一身白色綢緞練功服的宋雲霞出現在面前,我確實見着了武俠小說裏描述的有關劍客的形象——英姿颯爽,飄逸敏捷。她持劍行了抱拳禮,一趟劍術表演便施展開來:一時間,在武館綠樹環繞的空地上,奇詭無比的身形閃晃騰挪之間,劈、刺、點、撩、崩、截、抹、穿、挑、提、絞、掃、壓、掛等招式一一使出,繽紛劍影冷芒森森,寒虹似電。突然間,在一個矯健優美的跳躍中,那寒光飛灑的長劍竟脫手而去,直刺蒼穹。就在我看得眼花繚亂之際,那矯健的身影在幾個輕盈快捷的跨越後又魚躍而起,靈巧地將綴有紅纓的劍穩穩接住。

宋雲霞出身於武林世家,祖爺是青城武術黃林門的傳人,爺爺宋德昭是民國有名的青城二十四俠之一,曾擔任川軍武術總教官。「爺爺視我爲掌上明珠,小時候時常教我些馬步、壓腿、六和掌等健體防身的技能,讓我對武術越來越癡迷,後來拜劉掌門爲師,算是跨進了武術的大門。」2006年參加國際傳統武術比賽,她一舉奪得女子傳統拳術及器械的兩枚金牌。多年以來,宋雲霞一直擔任青城武術館的教練。她說:「對於一個渴愛武術的人來講,能夠以武養生,那就是上天的厚愛了。」

裴永強專攻柔術和太極,我們約好在青城山山門見面,卻見他提着一支長嘴銅壺匆忙趕至。他說,純粹的柔術藉助銅壺道具演練起來更有看頭。相傳,道教創始人張陵在青城山創道之時,就曾留下「龍壺茶藝」,由此形成青城工夫茶藝的雛形。

裴永強首先演練縮骨柔術,他慢慢下蹲盤腿坐下後,將雙腿提起過頭,隨着側腰低頭等身體慢慢蠕動,一個成人的身軀居然就縮成了一小團。一會兒,他緊縮的身軀又慢慢舒展開來,單腿站立起來的同時,順手提起身邊的銅壺,那看似柔軟無骨的身軀就圍繞着錚亮的長嘴銅壺纏繞翻轉起來。道與茶結緣,功夫與茶藝相融,「童子拜佛」「朝天一炷香」「青龍盤尾」「天人合一」「洞賓背劍」等一招一式,讓人驚嘆工夫茶藝絕技那周身無骨、似水如絲般的柔滑和穿透。憑着這身過硬的功夫,裴永強常年受邀到各地演出。

劉掌門還帶我去拜訪了他的大師兄徐輝雲和二師兄潘崇福。過去成都武術界有個說法:「郫縣(今郫都區)火雲,灌縣(今都江堰市)輝雲」,意指郫縣的劉火雲與灌縣的徐輝雲都是當地武林的頂尖高手。時年79歲的徐輝雲一套61個招式的青城八仙劍舞下來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時年63歲的潘崇福不僅一對鉞舞得入臻化境,而且對道家養生菜的烹飪有着很深的研究,曾開過武館,擔任過一家大型餐館的行政總廚。

從太清宮回武館山莊,遇到一位藍眼睛、高鼻梁的外國小夥來訪。加拿大人柯大年到青城山旅遊,偶然聽人說起青城武術,便辭了成都的工作到都江堰求職,一邊教授英文口語,一邊拜劉綏濱爲師學習青城武術,打算學成後在加拿大開一家兼營川菜的青城武術館。劉綏濱說:「其實在今天這個遠離了冷兵器的時代裏,對於具有中國符號意義、獨具中華文化特徵的武術,我們更強調的是一種武學的傳承和文化的發揚。」

我依然沒有看到飛檐走壁的武林高手,也沒有聽到快意恩仇的武俠故事。劉掌門笑答:「你說的那些都是武俠小說裏的成人童話。其實,習武之人也是普通百姓,平時大家都忙於生計奔波,但關鍵時刻,他們都會挺身而出。比如說汶川大地震,我所知道的每一個青城武術人都站在了抗震救災的第一線。」

青城武術 中國符號

2001年,35歲的劉綏濱繼承了師父餘國雄的佩劍、印章、衣服和證書,成爲青城派第36代掌門。當年的尚武青年一下子成了外界眼中頗有些傳奇色彩的神祕人物。劉綏濱卻說,實則是因爲小時候瘦弱多病,才在家人誘導下練習武術。

劉綏濱的外公劉玉成曾是青城二十四俠之一周德三的嫡傳弟子,母親又畢業於當時的灌縣國術館高級班。他少年時就沉迷此道,除了偷偷翻閱家中所藏武術書籍並按其法練習拳法套路外,更是八方拜師學藝。

1982年夏天,劉綏濱費盡周折找到隱逸鄉間的青城派高手宋德炤求教。宋說:「明天早上6點半在龍潭灣等我吧。」第二天早晨劉綏濱從5點等到7點半,宋德炤都沒有出現。第三天劉綏濱4點就趕到了龍潭灣,在狂風大雨中等了三四個小時依然不見宋老身影。第四天他繼續前往,終於等到宋老。宋老指着他的鼻尖,跺足而嘆:「你這個娃兒啊……」從此,劉綏濱拜在宋老門下,並先後師從當地拳師龔海清、祁玉祥、陳用和、姚福沛、黃雲錦、金躍山等,與青城武術結下不解之緣。

之後劉綏濱又師從蜀中第一快手彭元植、孫臏拳傳人孟憲堂。上世紀90年代初,在彭老引薦下,劉綏濱專程赴瀘州拜見了青城派第35代掌門餘國雄。這位青城派武術宗師、曾參加臺兒莊戰役的老人,時年已90高齡。二人一見如故,餘老當即將青城派絕技「七星趕月」傳授給劉綏濱,1997年又收爲關門弟子,3年後將衣鉢傳給了他。

說起繼承青城派衣鉢,劉綏濱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師父怕我因爲習武生計沒有着落,再三要我跟他學醫。師父是當時瀘州城裡有名的接骨高手,他是怕我生計無着落,有口飯喫。但我這個人就是死腦筋,認準的路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其實,我不是師父弟子中武功最高的,或許就是因爲這個死腦筋,他才傳位給我。」

從一個尚武之人到四大武林門派之一的掌門人,角色的轉變,讓劉綏濱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個時代,笑傲江湖的武術早已沒落,不少武術傳人隱居各地,部分武學已經失傳,而更多的正面臨失傳。劉綏濱一方面遍訪青城派武林尊宿,虔誠地學悟道學,以多年之力收集整理出版了著作《中華絕技——青城武術》;另一方面身體力行地將自己所掌握的青城派武學絕技積極地展演於社會各界。作爲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綏濱說:「尚武之人,重在健身養性。之所以要出去亮個相,根本目的還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功夫,認識青城武術,推介青城武學。」當年那個瘦小多病的孩子,如今正引領着青城武術的中興時代。

餘茂智 文/圖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38748/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