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重要禮器——玉琮

原標題:古代重要禮器——玉琮

玉琮始見於距今4000年一5500 年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也以這個時期的玉琮最爲精彩。《周禮·春官·大宗伯》日:「以黃琮禮地」。「禮神者,心象其類。璧圓象天,瓊方象地。」古人認爲地是方的,所以玉琮的外觀爲方形,中間有貫穿的圓洞,意思爲「貫通」,是巫師與鬼神溝通的管道。所以琮的結構外圍呈方形,中間是圓柱形,圓柱中間以圓孔貫穿,並且圓柱體比其外圍的方形兩端各長出一小截,這叫「出射」。

玉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玉琮上都琢刻神面紋或獸面紋,並且以直角爲紋飾的中心線,這在世界各史前文化的藝術品造型中,是極爲特殊的。每一個神面紋或獸面紋表示玉琮的一節,玉瓊的構成最少爲一節,多者高達二十節。凡高大的琮,都是一端稍粗,另一端稍細,放置時不可橫放,要直立放置,並且一定是稍粗的一方在上,稍細的一方在下的方式放置,才合乎禮制。並且玉琮在出土古墓中,必定是材質最佳、雕工最精美的,由此可看出製作時的謹慎費心。

十二節玉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玉琮的類型可劃分爲:

一、大琮:器型高大,分成若干節。

二、璧琮:寬度大,高度相對較小,且多是寬度大於度,中間的穿孔也較小,俯看近似璧,有着「璧琮合一」 的特點。一般分爲上、下兩節;出土玉瓊中,紋飾形象最生動,琢刻最精美者,均爲璧琮。

三、鐲狀琮:是玉琮最早的形式,是由鐲到琮的過渡類型。

四、鰳狀琮:是袖珍型玉琮,用於佩掛。商代玉琮出土極少,已不再雕琢神面紋、獸面紋,紋飾趨向簡化,到了東周時期,玉琮更是稀少,且兩端已不出射,嗣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古玉世界中,最神祕的就屬玉琮,不僅器型大,形式多,且紋飾精美、神祕,其所包涵的複雜性,是其他玉器所無法比擬的,至今仍留有許多謎團有待專家學者們去解決。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31643/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