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骨子裡的「孝」訓

原標題:琅琊王氏骨子裡的「孝」訓

上面「王氏在線加入王氏家族 !

王氏在線微信公衆號:wszx-4585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 「 王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 王氏在線」 再點擊「 關注」,即可加入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王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

琅琊王氏作爲中華第一望族,自漢諫議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裏」,即開創了家族貴顯的先河,後經東漢魏晉南北朝至唐末約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餘人將名字刻在了人類文明史上,單宰相就出產了九十二位。

正如南梁沈約的評價,「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這其中,尤以琅琊王氏奠基者王祥及其弟王覽,對我國孝友文化和人們的道德行爲一直產生着巨大影響。

御賜的孝友村

在臨沂市城北12公裏的白沙埠鎮孝友村,「三聖」文化在這裡廣爲流傳。所謂「三聖」,孝聖、友聖和書聖,都與琅琊王氏有關。

6月26日一早,95歲的王東山就從家裡出門,直奔村西頭的「孝友祠」。

「這是我們琅琊王氏的宗祠,從古代到現在,就像門前的這條孝河,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源遠流長。」這位髯鬢花白、彎腰弓背的老人,話裏話外透露着一股自豪。

王東山是琅琊王氏後裔的第五十代,他每天喫過早飯都會到孝友祠門口坐一上午,與村裡的王氏後人們聊一聊家譜裏的故事。

中華書局出版的《世說新語》一書曾附有「琅琊臨沂王氏譜」 ,王融被列爲一世祖 ,不過 ,讓琅琊王氏家族真正走上歷史舞臺的卻是王融的兩個兒子王祥、王覽 ,王氏後人也將這兩兄弟尊爲第一代。王東山說 ,家譜以孝聖王祥爲第一代,友聖王覽是王祥同父異母的兄弟 ,而書聖王羲之則是王覽的曾孫。

王祥的名字乍聽起來很陌生 ,但提到「二十四孝」 ,恐怕無人不知。王祥和王覽兩兄弟 ,一個被收到《二十四孝圖》中 ,一個被收到《二十四悌圖》中 ,他們的事跡在過去廣爲流傳。

據說王祥至孝 ,他的後母朱氏人品很差 ,常常刁難王祥。朱氏喜歡喫鮮魚 ,在一個天寒地凍的夜晚 ,她要求王祥去捉活魚。王祥立刻來到河邊 ,卻見河上冰層極厚 ,他便解衣赤身臥於冰上 ,只待冰面突然裂出縫 ,從中蹦出兩條鮮活的鯉魚。這就是「臥冰求鯉」的故事 ,而人們被王祥的純孝所感動 ,便把那條河改名作「孝感河」。

朱氏還經常虐待王祥 ,讓他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去照看果樹。於是每遇風雨 ,王祥便抱樹而泣 ,這幾株李樹居然都枝椏無損。至今 ,臨沂孝感河邊還有一塊碑 ,提醒人們 ,此地便是王祥「風雨守李處」。

王覽和王祥同父不同母 ,卻非常愛護自己的哥哥。據說每次朱氏虐待王祥 ,王覽便「與俱」 ,讓朱氏狠不起來。長大後 ,王覽更是多次勸諫母親 ,爲了防止母親把王祥毒死 ,每次飯前他都要先嘗一嘗。

「王祥、王覽的故事確實離奇 ,可能是被後人偶像化了。」臨沂市蘭山區望族文化研究會的王友禮說 ,不過兩人的孝友卻是真實的。

王祥、王覽所處的東漢尚名教 ,忠義孝信既是朝廷選拔人才的標準 ,也是時人的行為準則。德操人品在當時爲人所重 ,王氏兄弟的孝友仁愛 ,一直讓他們名揚後世。

明代嘉靖皇帝特爲王祥、王覽兄弟故居書寫了「孝友格天」的題詞 ,並將村名「南仁裏」改爲「孝友村」。如今 ,這幅題詞仍懸掛在孝友祠的正堂門前。清代乾隆皇帝巡至沂州府時 ,也有感而發 ,寫下了「孝能竭力王祥覽」的詩句。

儘管國內對王祥、王羲之等人的出生地多有爭議,但孝友村一直是琅琊王氏後人心目中先祖出生、生活的地方。王友禮說:「王祥、王覽、王羲之這『三聖 』,確實都出生在我們這裡 ,不僅家譜裏記載着,而且也有出土的歷史古蹟爲證。 」

,相傳與太原王氏同出周靈王太子晉 ,至秦漢之際始分爲琅琊、太原二望 ,「元避秦亂 ,遷於琅琊 ,後徙臨沂……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裏。」自此 ,琅琊王氏一直居住此地。如今 ,在村頭巷尾 ,尚能見到一些古磚瓦碎片 ,早年還出土過寫有「南仁裏」字樣的古磚。

權傾天下後自損保家

在孝友祠的正堂裏 ,供奉着王祥、王覽和王羲之三位聖人。每天 ,80歲的王友禮都要把整個祠堂打掃得乾乾淨淨 ,特別是正堂裏擺放的一面玻璃框鑲嵌的「王氏家風」。

王氏家風是王友禮從小耳濡目染的幾句古訓。由於字詞間抑揚頓挫 ,幼時的王友禮還覺得晦澀難懂 ,而如今早已能張口就來。

「夫言及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於讓。此五者,立身之本。」王友禮說,這則家訓是王祥臨終前留給子孫的遺囑。

千年時光飛逝 ,王東山、王友禮依舊用家訓來訓教子孫。「以信爲首 ,以行達信;開門施教 ,貴在待人。」王友禮說 ,與其他詩書繼世的家族一樣 ,琅琊王氏尊崇傳統的儒家思想。琅琊王氏後人王瑞柱一直研究「王氏家風」 ,他認爲 ,王氏家風雖基於儒家思想 ,但有自己的變通之道。「王氏家訓把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放在首位 ,把『信』作爲立身處世的第一要務。這便屏棄了傳統意義上『死讀書』關門式的教育方式 ,直接教人走出家庭 ,誠信地與人交往。」王瑞柱說 ,這種開放式家教 ,有助於琅琊王氏子弟走向社會。

歷覽琅琊王氏歷代名人無不以「信」而顯 ,以「行」達「信」。就王祥而言 ,入仕前以孝而名 ,面對官府多次徵辟 ,他都以繼母尚在 ,需要朝夕奉侍爲由推辭。他言行如一 ,扶母攜弟「隱居廬江三十年」 ,直到近40歲「母終毀瘁」才入仕。

及至魏末 ,王祥已位居三公 ,待司馬昭刺殺魏帝曹髦 ,魏舊臣無人敢弔唁舊主 ,獨王祥能冒死撫屍痛哭 ,後入見司馬昭 ,長揖不拜 ,頗重氣節。同樣 ,王祥弟王覽也「少篤至行 ,服仁履義」。及後代子孫導、曠、羲之、彪之、弘、儉等,無不具有「言及可覆」的品德 ,從而爲其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道德基礎。

自漢至唐千餘年來出將入相 ,琅琊王氏擔任宰相或相當於宰相職務者累計104人次。這樣一個大家族 ,爲何除五代十國時王審知及其後代建立閩國外 ,竟再無一人登帝位。王瑞柱說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氏家訓中「推美引過」、「盛極自損」的處世原則。

比如在西晉滅亡後 ,王導、王敦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此時司馬皇室勢單力薄 ,而王敦掌天下兵馬大權 ,與宰相王導等族中文臣武將一起 ,一度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從實力上講 ,此時的琅琊王氏有問鼎帝位的機會 ,但那樣做不僅與傳統道德規範相悖 ,也與王氏家訓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 ,琅琊王氏雖有稱孤之機 ,然甘居人臣 ,王瑞柱說 ,這與宗族家訓「推美引過」不無關係。

東晉以後 ,琅琊王氏依舊貴顯 ,既然不求問鼎 ,爲防「樹大招風」 ,族中有識之士還常在勢力過盛時自動損抑 ,在政治上較少激進冒險 ,通過以退求進 ,從而保證家族久安。

如王弘、王曇首和王華同爲南朝宋文帝宰相 ,爲免臣妒君忌 ,王弘主動讓出相權 ,又如王峻「官至侍中 ,不復謀進仕」 ,王規「常以門宗貴盛 ,恆思減退」。

「這在世人看來實爲消極 ,但正是這種知足與知止 ,才得以不辱與不殆 ,保證了家族的不衰。」王瑞柱說。

王瑞柱認爲 ,琅琊王氏的奠基者王祥、王覽和其子孫王導、王微等人都是時代的賢哲 ,他們大都生逢亂世 ,歷經了社會的變遷、朝代的更替 ,對「昨日王侯今日囚」的世事人情有深入理解 ,對成敗、榮辱、貴賤相互轉化的規律也有深入思考。認識到世間萬物盛極必衰的規律 ,懂得人與社會環境應同生共存 ,於是「盛極自損」 ,使宗族的命運得以長久。

靠建功立業 做到忠孝兩全

今年80歲的王友禮花了20年時間研究琅琊王氏宗族的文化。在這之前 ,他一直在基層政府部門負責農業、經濟方面的事務。

「俗話說 ,忠孝不能兩全 ,但是我不這麼認爲。」王友禮說 ,王氏家訓對「忠孝」有自己的定義。

「孝」是我國傳統思想所讚頌的個體最重要的品行。一般而言 ,「孝」是指孝敬自己的雙親或尊長 ,王祥就以侍親至孝而名 ,但他賦予了「孝」更深的內涵。王祥把「揚名顯親」當作「孝」的最高境界 ,激勵子弟立志向上 ,走出家庭 ,去尋取功名 ,報效國家。

「這便把孝行從傳統的個人小家庭中解放出來 ,將傳統意義上的盡孝往往不能盡忠 ,『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雙方作了有機統一。」王瑞柱說 ,琅琊王氏認爲 ,只要有利於「揚名顯親」 ,哪怕遠離雙親也是孝的表現。當然 ,在「揚名顯親」之時 ,切不可忘記家中父老 ,如果放棄了做人子的義務 ,哪怕有再大功業也難以「揚名」 ,更達不到孝的最高境界。

由於王氏家訓寓「忠」於「孝」 ,非常有利於族人博取功名。據統計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僅在《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和《世說新語》等史書上有名可考的王氏族人便有290餘人 ,除隱居不仕、早卒、嫁於他族或無事跡記載外 ,共有207人踏入仕途 ,且大多居於要職 ,真正做到了「揚名顯親」。

此外 ,傳統的觀念認爲 ,「忠」即爲無條件地服從皇權 ,所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哪怕皇帝昏庸不堪。不過 ,依照王瑞柱的研究 ,王氏家風對「忠」也有自己的理解 ,表現在「忠」而有智 ,不爲腐朽的統治者殉葬。

琅琊王氏家族形成之時便逢亂世 ,且在漢至隋末的千餘年間一直處於政治鬥爭的旋渦。頻繁的王朝更替中 ,不少起於軍功的「天子」缺乏雄才大略 ,登基不及數代或享樂腐化 ,或遠君子近小人 ,以致走向天下庶民的對立面。琅琊王氏在無力肅清朝綱政紀的情況下 ,往往扶持新生力量 ,甘當新王朝誕生的「催生婆」 ,這也是琅琊王氏屢爲新帝「加冕」的原因。

王友禮說 ,種種變通讓琅琊王氏的家風一直處於開放的狀態 ,從不局限於自身 ,更不會頑固守舊。

「從家風中的『悌』也能體現出來。」王友禮說 ,「悌」原指同胞之間的弟弟敬愛兄長 ,而「王氏家訓」將此生發擴展爲宗族之內要和睦相處 ,互幫互助。

對此,王瑞柱理解 ,家庭作爲社會的細胞 ,其功能並不完善 ,使若干個同血緣關係的家庭組成的宗族成爲社會的基本單位後 ,通過人與人、家與家、族與族的悌愛和睦 ,可以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 ,使整個國家乃至普天下之人能和諧相處 ,此亦孟子所謂「人人親其親 ,長其長 ,而天下平」。

正是有着良好的家風家教 ,琅琊王氏子弟當朝理政時 ,也像治家一樣清廉持法,把家風推廣於天下 ,使之成爲立國方針 ,真正達到家國兩安的境界。

如今琅琊王氏宗祠「孝友祠」樂於對所有遊人開放。王友禮則每天守在宗祠門前 ,爲前來參觀、拜祭的人講解王氏家族文化及家訓 ,他說:「對每一個人來說 ,家風家訓是一種無形的道德約束 ,可以避免一些人心中出現拜金主義、唯金錢至上的錯誤價值觀。」

附:

琅琊王氏家訓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三槐王氏北宋名相王旦家訓

王姓代表性的家訓首推北宋名相王旦留下的家訓,即有名的《王旦示子手書》,其中說到:「我家盛名清德,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事於泰侈。勿爲厚葬,以金寶置棺中。」

王旦還有一篇家訓也頗爲後人稱道,即《王旦誡兄弟子侄書》,其中說到:「遭遇如此,愈增憂懼,何可賀也?生民膏血,安用許多?」

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遠流自長」,他要求子孫後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譜,在家譜中要詳細敘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風,以緬懷祖德,激勵後人。

衡陽漁溪琅琊王氏家訓

1、凡爲人子必孝其父母,爲人妻必敬重其夫,爲人兄姐必友愛其弟妹,爲人弟妹必恭事其兄姐。再遵訓:不要有私藏以傷了大義,不要學懶惰以消了家業,不要習奢華以招取天刑,不要聽婦人言以間了和氣,不要爲非禮以橫擾家門,不要好飲酒以亂了情性。凡此六者若有一件,必壞了汝身家,折了汝陰騭。此前人有家者之良規,予今直錄以訓汝等,若肯依着行家道必興,子孫必昌;若不肯依着行家道必消,子孫不昌。聆茲訓辭,其應如響言之痛心,各宜深警。

2、凡人家之興與不興,在乎人之積善與不積善而已。如何謂之積善,內則孝父母敬兄長,外則和親族睦鄰裏,凡利濟人物之類皆是也。如何謂之不積善,恃己之強欺人,騙人之財以肥己,驕矜放肆,欺心瞞人,利己害物之類皆是也。書去惟上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鄭氏雲能愛子孫者,遺之以善,不愛子孫者,遺之以惡。斯言至切,各宜服膺。

3、女訓:雲大凡和睦和人家,皆由內有賢婦人所助;忤逆的人家,亦皆由內有不賢的婦人所擾。何謂賢:事舅姑奉祭蔫敬夫子,睦姻戚,無故不出門庭,不妄笑語,如此之類皆是也;如何謂之不善,多言無恥,邪僻妒嫉,恃強凌弱,擾是非,飲酒亂性,徇私蔽公,如此之類是也。鄭氏曰:天道甚近,福善禍淫,爲婦人者不可不畏。

4、吾族自始祖萬莊府君以來,宗枝繁盛,子孫衆多,雖有遠近親疏,實同一氣,如水之千流萬派而同一源,如木之千枝萬葉,而同一本.其間不能無貧富貴賤,居富貴者,安可視宗族如路人,見貧賤而不恤哉,范文正公曰:於吾固有親疏,於吾祖宗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今何顏入家廟乎。鄭氏云:彼病則吾病,彼辱則吾辱。凡吾子孫有富貴者,不可不恤宗族,宗族中有孤窮者,當隨力周濟,勿使失所,不可恃勢相凌,而爲一義有失木本水源之禮也,若有違之,天實鑑之。

5、崇本堂之設肇自我先人也,自元季兵燹之後,子孫散處不能複合,先人乃率宗人創屋一所,於其上題曰崇本堂,以奉祖宗祭祀,且一宗族使之知其所自。以漁溪祖業大塘爲祭塘,歲久廢墜吾等復其地而重新之。刊族譜以明昭穆之次,修家訓以遺子孫。則無非所以繼先人之志也,爲子孫者當謹遵教戒,繼繼承承無替引之,庶可以無忝先人之意也。

6、吾族子孫頗多,須擇年高行尊有德者一人爲族長。爲族長者,當致公無私,謹守禮法,以馭宗親。不可循私,苟合取事乖方,鄭氏云: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爲。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也,又須有容人之量,臨事時勿察察而明,勿汶汶而暗,常視宗族如一家,忻戚如一人,斯能任其責矣。若其有失,家佐當明陳其事,以諫之,諫若不聽,則會衆以諫之,務盡愛敬勿失和氣,若其果不能任事,則以次族長佐之。

7、設家佐二人以助族長行事,不拘年之少長,擇言而有信行而有恆,可爲衆人之儀表者爲之。凡一族大小之事無不與焉,若有大故然後別擇以代之。

8、族長當正已,率下務存公道,不可少有偏私,有財物必聚爲一處,明立文簿,命廉謹子弟掌之。凡有吉滷費用日用衣食等項,必量入爲出,適可而止,勿得習尚奢華,自速貧賤,尤宜竭力教養子孫,使之讀經史,學仁義崇禮讓,士農工商各量其材而受之,如此則家道自昌。無忝於先世矣。

9、族有大宗小宗,宗子之責最重,上奉祖考下一宗族。爲族長家長者,當竭力教養,多讀經史,通曉禮義,使子弟有所矜式而後可也。鄭氏曰:如其不肖當遵橫渠張子之說,擇次賢者立之。

10、擇讀書子弟通曉禮義七八人,專習冠婚喪祭之儀。凡有事焉,預先稟於家長,宗子卜日行事。

11、族長宗子每歲仲春仲冬擇日率子孫齋沐灑室堂滌器具饌,至日清晨奉祖先神主於崇本堂,致祭其誠並遵文公先生家禮祝文。

12、凡爲吾子孫者,當竭力以事父母,孜孜焉如日不足。孟子曰:事親若曾子可也。夫曾子之孝,後世莫能加焉,而猶言可者,蓋以孝者子職之所當爲也。豈以曾子之孝爲有餘哉。禮云: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於犬馬亦然而況於人乎。然孝豈獨怡顏奉養而已哉,必如舜使瞽叟底豫閔損使繼母慈愛而後始可謂之孝也。先儒曰:無不是底父母斯言至切爾,其身體力行以追先哲。

13、凡爲吾子孫者當謹守禮法,居鄉曲當要謙卑退遜不可傲驕曲禮。曰:年長一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又曰: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任輕則並之,任重則分之。古之人居鄉曲如是,所以鄰裏和睦禮義興仁而成至治爾,等其尚體之。

14、凡爲吾子孫不論富貴貧賤皆當竭力教養子孫,使之識道禮,顧廉恥,擇交遊,毋爲非禮,勿犯國法。居則爲良民,出則爲良臣,而後可也。若孤寒不能教者,族長於崇本堂延師以教之,毋使陷於輕薄下流,以忝祖宗之德。

15、子孫當以懶惰爲戒,以勤儉爲本,二者勢必並行。尚勤儉則家必富,身必榮;習懶惰,則家必傾,身必辱。此必然之理也。列女傳曰:不可忘者,勤儉。不可恃者,懶惰。勤儉之習一移禍福之應向至女戒尚如此,男子其可不知所務乎。

16、子孫凡與祭行禮之時,務在嚴恭寅畏,盛衣冠,謹言語,常如祖考在上,毋得色笑浪語,破衣欠伸,若有失儀,家長責之。

17、卑幼凡事必稟於家長,允則行否則止。毋得恣意專行,平居不得牴觸尊長,其出言不遜有乖於禮者,姑誨之,不悔者會衆於家長前決之,若屢惡不悔者,黜之於譜上削去其名。子侄年未六十,不可與伯叔連坐,違者家長責之,私膳不拘。

18、子孫當竭力以奉尊長,爲尊長者不可挾此以自尊,揚掌苗袂使人無容身之地,甚非教養之道。若其有過,當反覆諭之,必不得已,會從以撻之使之羞恥。

19、子孫於尊長務守名分,不許假名易字。鄭氏云:兄弟相稱,各以字冠於兄弟之上,伯叔之命侄亦然。侄稱伯叔,則以行稱繼之以父,夫婦則當以行字相稱,如此尊卑不率禮樂自生。

20、子孫有居官者,隨其職分大小,務要各盡乃職,以忠君報國,爲心不許屍位素餮,欺公壞法,若剝民膏以肥己,惰己之職業以負君命,致有斷罪除名貽辱祖宗者,族長會衆數其過惡,於譜上削去其名。

21、子孫有居官守者返於家必須謙遜,見族長當執子弟禮,不可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若自高大矜己傲物者,族長會族人深罪切責之。

22、凡吾子孫者本分差役,聞命即赴,夏秋稅糧依期送納,不得推諉避違,自取恥辱。

23、子孫有家富身榮者,必須愛敬宗族,周濟孤貧,不能嫁娶者,爲嫁娶之,不能埋葬者,埋葬之,不能教養者,教養之,勿事沽名勿希報答斯爲善行矣。此吾祖宗平昔所爲,爾當服膺以繼其志。

24、凡爲吾族子孫者,當以忿怒至爭爲戒。怒忿至爭,其初甚微,其禍甚大。語曰:一朝之忿忘其岙以及其親此之謂也。

25、凡爲吾子孫,若與有小忿,不得念其舊惡。但以直報怨,則仇忿可改。若公報私仇,亦非君子之道。黃石公云: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歸宜深志之。

26、喪禮近時多有流於異端惑於妖妄,子孫當一切禁絕之,毋得混於流俗,其衣衾棺槨衰麻哭踴葬齋貢禮,依周文公家禮。

27、各小宗每歲別行春秋二祭,其儀並遵文公先生家禮。家長宗子至期率衆齋沐,爲執事倡才力克足者,自當入儀,貧乏不能者,亦稱家之有無,但不可廢弛。不行以物言之.豺獺獸也猶知報本,而於人乎,況於人子孫乎。

28、祖宗墳墓子孫依時拜掃,每歲歲節,及寒食七月十五,十月朔日,子孫須親展省。近塋竹木不可剪伐,至於作塋制度,宜依文公先生家禮,不必奢華,年久更立石碑,深刊名氏,毋使湮沒難考,其有平塌淺露者以土益之。

29、凡吾子孫當深念祖宗創立之艱難,保守之不易,兢兢業業,如執圭奉皿洞洞屬屬如臨深履薄.爲子孫則事父母以孝,爲父母則待子孫以慈愛,待鄉曲則睦和,交朋友以信義,奉祭祀則虔誠,待賓客則遜讓,凡日用之事務,循規矩不溺流俗。果如此庶幾不墜先業矣。

30、子孫若有違犯教令被黜者,譜上削去其名。不許再以名分相稱,凡遇會之時,不得行拜跪禮,違者家長責之。若有犯輕三年能改過自新者,復之,不念其舊。

31、治家之法,門戶垣牆務加嚴固,男女貴賤當分內外,家長主婦時常撿點,不得暱於私愛及墮於防閒,以致男女混雜,遺笑於人,以忝吾祖宗。

32、昔先人常定議以漁溪祖業大塘爲祭塘,除本塘每歲夏秋稅糧出於其中,其餘所得鈔物專充崇本堂祭祀之用,若有餘利當買祭田,廣積穀粟,遇饑荒則以濟閭裏之饑饉。平居設義學以教宗族之孤窮,仍命廉謹子弟收掌,族長置關防文簿給與書識出入之數,歲終以憑稽考。

33、凡爲吾子孫,士農工商各事其事,不得惑於僧道巫妖妄邪術,及與衆迎神賽會,褻瀆神祗。違者家長責之,不悔者會衆以撻之,不爾則國法有在。

34、遇疾病災厄當求醫服藥竭力調治,不得妄請師巫假降邪神。違者家長責之。

35、崇本堂內外屋宇牆垣,族長家佐常加撿視,遇有經理重修隨即率衆用式,毋使損壞,以墮先業。

36、奴僕當謹內外,男不得入內室,女不得出外戶,主母主父時常關防,恐有意之外事。尤當均其衣食使不至於饑寒,其中有可用者,男爲之婚,女爲之嫁,其不可者逐之。

網絡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傳給更多的王氏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王氏資料。

知曉王氏天下事,敬請留意「王氏在線」公衆號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28293/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