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傳統文化傳播研究報告:直播打賞成知識付費新形態

  來源:中國經濟網

  6月14日,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聯合抖音發布《知識付費新形態――直播打賞與傳統文化傳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指出,傳統文化在直播平台拓展“新舞台”、找到“新觀眾”,大眾通過打賞進行文化消費,幫助相關從業者獲得“新收入”,有助於網絡社會形成傳統文化傳播傳承的“新場域”。

  圖為《知識付費新形態――直播打賞與傳統文化傳播研究報告》

  《報告》分析,直播打賞助力傳統文化傳播的本質,即用戶購買優質內容服務,進行知識付費。在傳統文化直播間,觀眾“先閱覽後付費”,用數額自定的打賞表達對內容的認可,拓展了知識付費“先付後用”的固有形態;從業者用打賞收入精進技藝,使傳統文化內容的生產、創作進入良性循環,有助於傳統文化傳播自發生長。

  “邊看邊賞、觀後再賞、賞由心定”,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認為,是否打賞體現了大眾審美趣味,打賞頻次反映了內容質量良莠,用戶正在主動幫助優質創作者獲得相匹配的收入。

  《2021抖音數據報告》顯示,該年度,抖音平台傳統手工藝主播的直播觀看時長同比增長超500%,非遺文化、曲藝主播的直播觀看時長同比增長超100%;傳統文化類主播收入同比增長101%,其中曲藝類主播收入同比增長232%。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一川評價,民樂舞蹈、詩詞戲曲、國畫書法等傳統藝術門類,在保有線下“硬場地”的同時,也藉助直播開闢出線上“新舞台”, 人人都可以無門檻觀看並參與互動,為有意深度了解、學習傳統文化的網民,構造起立體多維的傳統文化“新場域”。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介紹,傳統方式下,藝術表達由藝術家單向傳遞給觀眾,如今借助直播,藝術家能夠“從單向走向互動”,直接獲取用戶反饋。這也使年輕一代以更近的距離、更直觀的視角觸及古老藝術,成為傳統文化的“新觀眾”。

  抖音民樂主播李佳佳在科研之餘,常通過直播為134萬網友吹奏竹笛。 “打賞收入幫我緩解了讀博的經濟壓力,有餘力購買更好的設備,為觀眾帶來更優視聽體驗;大家的留言和建議,也讓我發現自身表演中的不足,持續磨礪颱風和技藝。”李佳佳說。

  《報告》提出,高質量內容獲得更多打賞,正如傳統劇院中“大戲”場場滿座、一片叫好,使觀眾從純粹的購票者、觀演者,變為“評價者”“定價者”。觀眾自發為優質內容付費,用打賞、點贊、轉發構建“新戲票”,參與到傳統文化的保育推廣工作中來。

  2022年4月,抖音直播推出“DOU有好戲”計劃,通過優化產品能力、加強流量扶持、打造線上節目、提供專業培訓等方式,計劃在一年內幫助10個院團、1000名專業戲曲演員打造線上第二劇場。 《報告》認為,這是互聯網平台助力傳統文化傳播的實際舉措,後續應繼續提升內容質量,解決創作層面的知識厚度、觀眾層面的審美疲勞等潛在問題,鞏固傳統文化傳播的成果。

  “直播間的傳統文化內容打賞,折射出大眾文化消費正在為傳統文化活態傳承注入內生動力。”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徐粵春認為,“雅俗共賞”成風尚,將有助於歷史文化底蘊融入現代生活,從而助力互聯網生態健康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