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霓裳》:太心疼《大唐明月》了

  陳家霖執導,古力娜扎、許魏洲主演的《風起霓裳》,改編自起點女生網上的熱門小說《大唐明月》。 《大唐明月》是網文里文學成就較高的一部,有讀者這樣盛讚:“言情小說中最好的歷史小說,歷史小說中最好的言情小說。”其洋洋灑灑110萬字,出版成六卷本小說後,每一卷在豆瓣評分都過8分。其影視化的消息傳出來後,不少人自然也對劇版有所期待。《風起霓裳》:太心疼《大唐明月》了

  《風起霓裳》海報

  《大唐明月》以大唐為背景,大抵是武則天從武昭儀到武皇后這樣一個時期,但它的主體故事不是帝王宮闈,而是以裴行儉和庫狄琉璃夫婦的愛情故事為線索,串起大歷史下的眾生相,徐徐展開一部大唐風物誌。 “歷史”才是《大唐明月》的隱形背景,裴行儉和庫狄琉璃更像是一個大時代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藍雲舒本身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的博士,對古代的典章、制度、風物熟稔於心、信手拈來,小說中的大量考據既引人入勝又有據可查。而小說裡的言情書寫相當克制,摒棄言情小說多角戀和在誤會裡打轉的套路,而是兩個內心有智慧有定力的人的相知互信、攜手共進。這些都讓《大唐明月》既精細又恢弘,既深情又內斂。

  如果說從《大唐明月》到《風起霓裳》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一部不一樣的網文,最終成為一部服化道雖然精緻、內核卻千篇一律的宮廷古偶。 《大唐明月》是“歷史+言情”;而《風起霓裳》裡的“歷史”更像是作為背景存在的,言情線被不斷放大,並且各種“添油加醋”。

  《大唐明月》本有一個穿越的外殼,《風起霓裳》改編後將其去掉,增補了女主角琉璃的兒時經歷。編劇的手法是攫取宮廷劇的一些鬥爭陷害元素,連綴成情節。從琉璃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大長今》《宮心計》《陸貞傳奇》等劇的影子。琉璃本有快樂的童年,但母親遭奸人所害,琉璃怀揣著為母復仇的使命,在深宮裡隱姓埋名成長……《風起霓裳》:太心疼《大唐明月》了

  琉璃幼時

  套路的設定還有男女主角年齡相仿,兒時一定會相遇,一定會有某個信物,一定有某種關聯,以凸顯出愛情的冥冥中註定。雖然小說裡,裴行儉娶琉璃時是二婚,並且他比琉璃的年齡大得多。《風起霓裳》:太心疼《大唐明月》了

  青少年時的裴行儉

  成年後的琉璃(古力娜扎 飾)與裴行儉(許魏洲 飾)再次偶遇時,他們並沒有第一時間認出對方是兒時的相識,而是走上歡喜冤家的設定。不打不相識,琉璃在幾次誤會後發現裴行儉原來是真君子,裴行儉也發現琉璃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兩人漸生好感。《風起霓裳》:太心疼《大唐明月》了

  成年時期的琉璃

  《風起霓裳》:太心疼《大唐明月》了

  成年時期的裴行儉

  套路的“好處”是,觀眾因為有似曾相識感容易進入劇情;何況,劇中的好人都長著一張好人臉,壞人一個個把歹意寫在臉上,對觀眾智商不構成任何挑戰。這是一部看了開頭就很容易猜到結局的電視劇。

  但套路亦是一把雙刃劍。畢竟網劇市場裡的古偶汗牛充棟,大多數也是從套路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 《風起霓裳》雖然製作上提升了一個等級,但劇情還停留在十年前——同樣是以尚服局為背景,沒覺得它比12年前的《宮心計》“複雜”。

  套路化的劇情還有一大缺點:編劇常常忙著套路的排列組合,忽略了套路之間的起承轉合。事實上,劇情套路並不是致命問題,致命的是,套路的劇情經不起任何推敲,到處是邏輯bug。

  《風起霓裳》編劇新增的部分,邏輯就跟一篩子似的,哪裡都是漏洞。譬如楊妃尚未封後,惡毒女配卓錦娘為尚服局的頭頭獻計為其做封後大典褘衣,說是想討好楊妃。

  正常人的邏輯是:這是陷害還差不多,畢竟既然楊妃都要封後了,何必急不可耐,一旦被人發現反倒是政治風險。但尚服局的頭頭誇卓錦娘:有想法。

  而果不其然,尚服局剛獻上褘衣,就被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李世民大怒,認定楊妃想謀奪皇后之位。卓錦娘立即把鍋甩給琉璃的母親安氏,誣陷安氏想重回皇宮,才製作了褘衣送給楊妃。於是李世民下令她倆協助大理寺拘捕安氏。《風起霓裳》:太心疼《大唐明月》了

  惡毒女配卓錦娘

  正常的邏輯是:封後大典褘衣用的是宮中特有的布料和絲線,安氏出宮後是一介平民,哪裡來的這些製衣材料。但李世民憑藉一面之詞,就下令捉拿安氏。

  我們完全可以猜出編劇設置這些情節的用意:要把安氏捲入宮鬥中來,要讓惡毒女配陷害安氏,要讓琉璃有一個“美強慘”的人設。但強情節、強衝突是有了,常識和邏輯卻丟了。《風起霓裳》:太心疼《大唐明月》了

  琉璃生母安氏

  《風起霓裳》是以武媚娘稱帝為背景的,因此也描寫了武媚娘的進階史。其幼稚和想當然的程度,讓人忍不住想向《武媚娘傳奇》說聲抱歉。《風起霓裳》:太心疼《大唐明月》了

  這一版本的武媚娘

  如果《風起霓裳》是一部原創劇的話,那麼觀眾可以沒什麼負擔就把它劃分到俗套古偶劇的行列裡,劇情的種種漏洞也不是不可忍受。不少觀眾看劇就是看個熱鬧,只要你情節推進得夠快,觀眾還沒反應過來邏輯有問題,你就開始推進下一個情節,劇情本身的可看性並不會差。 《風起霓裳》也有這個特點:放棄跟邏輯較真的話,也看得下去。

  可現在它是頂著《大唐明月》這個大IP的頭銜改編的,結果卻改編得如此面目全非,除了主人公的名字一樣外,原著的特點和魅力愣是一個都沒還原。傳奇人物的風雲際會,成為俗套的傻白甜愛情故事。

  如此老套的劇情,沒有原著作底子,編劇並非寫不出來——也確實沒什麼技術含量。那你又何必改編?花錢買IP,再“糟蹋”IP,難道僅僅是為了借IP的名號、蹭IP的熱度?坐擁IP就無往不勝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魔改”只會是花錢討罵。

  也許對於有些人來說,“罵”也是一種熱度。我只是太心疼《大唐明月》了,它完全值得更好的影視呈現。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