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陶瓷,在英文單詞中與「中國」同形同音,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華夏民族的文明見證,曾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以其精湛的工藝徵服世界,爲中國贏得了「瓷之國度」的美譽。素有「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美譽的湖南醴陵,二千年來,一直秉持着湖湘文化精神,探索着泥與土、水與火的祕密,不斷創新陶瓷新工藝與新技術,讓古老的陶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成爲我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一段永不褪色的千年傳奇。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延續千年的築夢之程

中國以「瓷」聞名,醴陵因「瓷」興盛!醴陵之名始於秦,東漢之初正式置縣,二千餘載未易其名,陶瓷生產始於漢、興於宋、盛於清、精於今。自古以來,醴陵以瓷立城、以瓷興城,瓷與城相生相伴,相融相親。可以說,陶瓷的發展史就是醴陵的一部創業史、發展史、奮鬥史。

這裡,是一方沃土。羣山聳立,淥水激蕩,交通便利,水陸相連,瓷土資源豐富,是上天賦予的天然制瓷場所。這裡,是一方熱土。一代又一代的醴陵陶瓷人以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熱情與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陶瓷燒制的先河,向海內外展示了登峯造極、獨領風騷的燦爛輝煌。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據考證,早在兩千年前的東漢時期,醴陵板杉古縣城近郊就開始有了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生產的日用陶器爲夾沙灰陶,火候高,質地堅韌,沒有上釉,紋樣清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醴陵潙山古窯曾是山山窯火,處處青煙。經考古發現,潙山早在宋元時期就開始燒制陶瓷。現在,潙山村仍保存着自宋至清代的古窯址100餘座,與窯相關的瓷泥礦井、瓷器運輸古道、生活設施、廟宇古塔等文物古蹟100餘處,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態的自然與歷史人文環境。清朝雍正年間,潙山創辦窯廠百餘家,從業人員1萬餘人,賃山採泥,生產釉下青花粗瓷,發達的瓷業一度使潙山成爲繁華的「小南京」。至清晚期光緒二十年前後,以潙山爲生產經營中心,醴陵僅瓷廠就有480餘個,土瓷生產達到鼎盛時期。

當歷史的車輪輾轉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積貧積弱的清政府迫於帝國主義列強壓力,開放全國市場,大批洋貨傾銷內地。湖南遭到瘋狂的經濟掠奪,本地實業遍受打擊,幾近凋零,醴陵土瓷業亦未倖免,岌岌可危。1904年,湖南鳳凰人熊希齡本着實業救國的思想與曾參與「公車上書」的醴陵舉人文俊鐸赴日本考察瓷業技術,次年又來到醴陵進行實地調查,被譽爲湖湘「整頓實業之始」。他們不辭勞苦、馬不停蹄地深入到醴陵鄉間,走遍全縣山山水水,發現潙山的瓷土原料極其豐富,可以用來製作極好的瓷器,並經過反覆分析、論證,制定了十分系統的促進湖南瓷業振興的實施方案,於1905年先後創辦了「湖南瓷業學堂」與「湖南瓷業公司」,爲湖南近代瓷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1908年,醴陵彩瓷釉料生產日趨成熟,湖南瓷業公司成功研製出草青、海碧和瑪瑙紅等多種釉下顏料,並運用國畫雙勾分水填色和「三燒制」法,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打破我國長期釉下單彩瓷的局面,開啓了醴陵由粗瓷生產到細瓷開發的新時代,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瓷器裝飾發展史上的新紀元。釉下五彩瓷問世後,以其瓷質細膩、畫工精美、清新雅麗、五彩繽紛、永不褪色等特點,得到業內人士和國內外輿論的極大關注和好評,被譽爲「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峯」。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展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和意大利都朗國際賽會,連續獲得金牌獎。1915年,醴陵瓷器遠涉重洋,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參展的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瓷瓶和貴州茅臺酒同獲最高榮譽,爲中國贏回了兩枚金質獎章。自此「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瓷器名揚華夏,走向世界。醴陵瓷業生產也逐步興旺起來,成爲湖南省四大支柱實業之一,大大增強了振興湖南工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鳳凰涅槃的追夢之路

釉下五彩瓷在經歷了短短的一二十年發展期後,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多次受戰爭影響,釉下五彩瓷生產中斷。新中國成立後,歷經炮火,奄奄一息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猶枯木逢春般獲得了新生。爲了儘快恢復傳統民族工業,政府有關部門多次尋訪,找到了原湖南瓷業學堂首屆畢業生、釉下彩藝人吳壽祺,年近古稀,本在農村安享晚年的老先生不辭辛勞,迅速參與到搶救恢復釉下五彩瓷工藝的行列中,率領一班人不斷改革創新傳統工藝,將「三燒制」改爲兩次燒成,解決了釉下五彩瓷燒制周期長的難題。此後,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羣力瓷廠)先後成立,專門從事釉下彩裝飾研究和生產。醴陵瓷業很快實現了由手工到機械、由柴窯到煤窯的歷史性轉變,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層出不窮,釉下五彩瓷如鳳凰涅槃般在歷史的舞臺上重放光彩,獲得「國瓷」美譽。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潙山窯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釉下五彩瓷憑藉其晶瑩潤澤、環保健康的獨特技藝,相繼被選定爲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工作生活用瓷,同時開始研究、開發、生產陳設瓷、禮品瓷和國宴用瓷。1958年,毛主席所用的「勝利杯」;1959年,中國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首都工人體育館所用的3萬多件釉下彩瓷;1960年,周恩來贈送給緬甸的禮品瓷;1978年,鄧小平贈送給日本天皇裕仁的松鶴文具;1998年,江澤民贈送給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紅山茶咖啡具;2006年,胡錦濤贈送給參加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的48國首腦及嘉賓的「牡丹天球瓶」,等等,均由醴陵製造。「毛主席用瓷」(簡稱「毛瓷」)等國家機關專用瓷和禮品瓷的創新設計,確立了醴陵陶瓷在新中國的地位,爲醴陵贏得「紅色官窯」的美譽,進一步推動了醴陵陶瓷產業的興盛。

醴陵陶瓷業發展的每一步都有着醴陵陶瓷人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足跡。爲了降低成本,減少松柴的消耗,1957年開始改造窯爐,醴陵瓷業很快實現了由柴窯到煤窯的歷史性轉變。爲了提高彩繪工作效率,1958年發明出彩繪貼花新工藝,產量大幅度提高。同年9月,醴陵陶瓷機械廠成立,告別了制瓷機械依靠外購的歷史。1959年,成功研製出「電流吸鐵機」裝置,使泥料的除鐵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上世紀60年代,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醴陵瓷器公司將所屬企業改建爲國光、星火、永勝、力生、羣力、新民等8家企業,由湖南省輕化工廳直接領導,進一步加快了醴陵陶瓷產業的發展與壯大。1975年又突破傳統分節手工拉坯成型的老傳統,成功攻克了大型產品原料配方的技術難關,成爲陶瓷產品成型的一大創舉。1977年成功製造出領導釉下肖像,爲釉下彩瓷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領域……2005年,「川氣入醴」,醴陵陶瓷企業將煤窯爐改造成燃氣窯爐,大幅度減少了廢渣與廢氣的排放,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一系列變革,醴陵瓷業發展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格局,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制瓷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醴陵人與時俱進,精益求精,不斷挖掘釉下五彩瓷精湛的製作技藝和彩繪藝術,繼承和弘揚釉下五彩瓷的歷史文化,陶瓷產業從一個高峯攀登到另一個高峯。1985年,醴陵對歐美出口瓷居全國八大瓷業產區之首;華聯瓷業自行研製出的炻瓷,以其瓷胎渾厚,花色獨特,適應機械洗滌的特點,在國內外頗受歡迎。進入新世紀後,醴陵釉下五彩瓷屢出精品力作,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上頻頻現身。2003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來醴陵考察,題字讚譽「瓷魂」「紅官窯」。2007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成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醴瓷代表作「扁豆雙禽瓶」被文化部列爲中國文化的象徵符號。

揚帆起航的圓夢之旅

近年來,坐擁「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三大古「瓷都」等衆多頭銜的醴陵,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秉承文化自信,搶抓發展機遇,以創新促轉型、以開放謀發展,更好地讓醴陵「陶瓷夢」融入「中國夢」。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目前,醴陵陶瓷已經逐步形成集研發、生產、展示、銷售、包裝、物流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產品涵蓋日用瓷、電瓷、工藝瓷、工程陶瓷、陶瓷新材料等五大系列4000多個品種。醴陵現有陶瓷企業650家,從業人員達20萬人。2017年,陶瓷工業企業增加值佔全市經濟總量的21.2%,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2017年,醴陵縣域綜合發展實力排全省第4位,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56位;工業競爭力位居「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86位。

2016年,醴陵獲批全國第三批陶瓷產業集羣區域品牌建設試點,成功創建首個國家級出口日用陶瓷電瓷質量安全示範區。陶瓷產品暢銷美國、日本、歐洲、中東和南美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陶瓷產業總產值達701.8億元,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5.3%;電瓷產值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4.5%。醴陵陶瓷行業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3個、馬德裏國際註冊商標15個,國家級、省級品牌榮譽70餘個;有國家級陶瓷大師27位、省級大師271位,有國家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個、省級技術創新平臺9個。2017年6月,湖南省地方標準《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正式頒布實施,醴陵陶瓷品牌影響力、在陶瓷行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按照「一谷一城一園」發展規劃,醴陵投入近200億元,打造集「產、創、展、商、遊」於一體的陶瓷文化集中展示體驗區——中國陶瓷谷,同時,加快推進了東富電力電瓷電器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在中國陶瓷谷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2017中國醴陵國際陶瓷產業博覽會,共吸引來自25個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的671家企業參展,參觀人數達46.2萬人次,進一步打響了「中國陶瓷谷」區域品牌,展示了陶瓷文化魅力,促進了開放型經濟發展。

夢想催人奮進,在陶瓷產業發展的路上,醴陵人從未停止過追夢的腳步,一如既往地朝着千億陶瓷產業夢想進軍。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對醴陵陶瓷產業殷切期望:只有堅持創新引領,不斷加強產品研發、創新商業模式等,傳統產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醴陵人正是這樣做的!醴陵市委、市政府堅持以轉型升級爲引領,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出臺產業突圍發展實施意見,制定了促進陶瓷產業發展等「四個十條」政策,從降低成本、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市場開拓、平臺打造、招商引資等方面,支持實體實業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使醴陵陶瓷產業從輝煌的過去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堅持創新發展。

大力實施《醴陵市陶瓷智能製造行動計劃(2025)》,促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前沿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陶瓷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堅持開放發展。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充分發揮國家級出口電瓷、日用陶瓷質量安全示範區兩塊國字號「金字招牌」優勢,加大優勢產品出口力度。充分發揮中國陶瓷谷國際會展中心的平臺作用,舉辦瓷博會等節會,發展壯大會展經濟。

——堅持集羣融合發展。

將市場配置資源與政府調控引導有機結合,推進陶瓷產業集羣化、陶瓷企業規模化、日用陶瓷時尚化、電瓷電器智能化、釉下五彩高端化、新型陶瓷精專化,力爭2020年將陶瓷產業打造成千億產業集羣。

——堅持文化內涵發展。

加快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建設,推動文化與陶瓷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潙山古窯」的開發利用,進一步挖掘歷史,弘揚文化,彰顯特色,打造陶瓷歷史文化的研究地、陶瓷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不斷提升文化對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煥發傳統產業的活力。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天下名瓷出醴陵」,醴陵不能沒有陶瓷,陶瓷不能沒有醴陵。立足新時代,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機遇,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醴瓷人,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始終秉持振興民族工業的「初心」,激情譜寫湖湘釉下五彩的「傳奇」,全力建設富強美麗幸福文明新醴陵,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中共醴陵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

(選自《新湘評論》)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歡迎轉發點讚

轉載請聯繫授權

【芙蓉國裏·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爲】「瓷」情不渝 再續傳奇——一個傳統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創新的故事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8841/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