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合集|關鍵詞:大國擔當、最冷春運、請給青春留點彈性、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中華文明
0 1
天下一家彰顯人類文明 中國方案凸顯大國擔當
國家主席習近平25日晚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並發表特別緻辭。習近平強調,世界上的問題錯綜複雜,解決問題的出路是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偏見,最大程度增強合作機制、理念、政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歷來,中華民族就有“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文化傳統基因。隨著中國的發展邁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也多次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和”文化,呼籲號召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推進社會進步,共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近年來,中國正在用行動踐行著“天下一家”的發展理念,展現著大國擔當、使命與情懷。
紮實開展疫情防控,展現大國擔當。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確診病例持續增長。中國人民沒有畏縮、沒有遲疑,迅速反應,醫療支援隊、方艙醫院迅速推進。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取得了國內疫情防控的重大勝利。目前,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中國政府高度關注,已累計向150多個國家提供抗疫援助,並多次派出醫療專家組。大力推進新冠肺炎疫苗研製,向世界分享疫苗研製成果,倡議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國正向世界展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一個勇於擔當的大國風采。
積極助推發展全球化,彰顯大國使命。百年變局疊加新冠疫情,國際局勢震蕩起伏,國際貿易壁壘增強,分裂恐怖勢力抬頭,局部戰爭風險加劇,世界經濟不斷下行,如何破解時代發展難題擺在各國面前。四十年來,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發展快車道。面對世界之問,中國積極作為,不斷共享發展成果,倡導摒棄圈子觀念和零和博弈思想,助推經濟、信息、文化等全球化發展,倡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互利共贏、共建共享,不斷增強世界發展活力的大國使命。
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凸顯大國情懷。環境問題關係子孫後代,加強環境治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中國成效顯著。生態環境不是一國之事,“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封閉行不通,也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目前,中國正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向世界傳達中國經驗,展示中國答卷。無論推動達成《巴黎協定》,應對氣候變化,還是打響藍天保衛戰,治理大氣污染,抑或是倡導抓住後疫情時代機遇,推動世界經濟“綠色復甦”,中國都是著眼長遠,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而堅定前行。
來源:2021-01-29 中青在線 作者:張登峰責任編輯:趙鐳餉
0 2
“最冷清春運”滿載著的是“最擔當精神”
1月28日,春運大幕正式拉開。對於在外辛苦打拼了一年的人們來說,回家和親人團聚,自然有著特殊的意義。不過今年春運,可謂是“最冷清的春運”,原本按照計劃,寧波站首班春運列車應該是零點48分開出、到河南新鄉的K4074次增開列車,不過最終這趟列車並未開行。因此,凌晨2點40分,寧波開往貴陽的K4654次列車,就成了今年寧波站的春運首班車,首班車只有近200名乘客。
列車裡空空蕩盪,車站里人流稀少。從以往春運“人在囧途”的一票難求,到今年春運“車票滿滿”的冷冷清清,車廂裡少了的是“回家過年”的人群,裝滿的卻是“公民擔當”的精神。
“最冷清的春運”,不僅出現在了寧波,還出現在了全國各地。 1月28日一早,昆明火車站進出站的旅客並不多。 “今年春運人數與往年相比明顯下降。”昆明火車站值班站長張菊說,不少人響應就地過年號召,出省旅客降幅明顯。往年春運,出省旅客超過40%,今年僅為25%左右。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春耕表示,按照中辦、國辦《關於做好人民群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年春運客流將明顯減少,全國春運期間將發送旅客11.52億人次左右,日均2880多萬人次,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比2020年下降兩成多。預計春運開始後實際人數比預估數量可能還會進一步減少。鐵路方面,今年春運節前車票的預售量較往年同期下降近六成;民航方面,目前春運期間的機票預售量較低,訂座率普遍低於30%。
對於疫情防控而言,最好的防控措施就是用公民的“一動不動”應對疫情的“隨疫而動”。疫情的控制難點在於人群的流動,而人群的流動就會加劇疫情傳播的風險。但是,春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春節在人們心中重若千斤,這是團圓的節日,這是幸福的節日,這是回家的節日,這是“老人在翹首”“兒女在期盼”的節日。對於很多外地務工,外地工作的人來說,都有著焦渴的“回家過年”的期盼。因此,每年春節都是人山人海的出行場景,都是擁堵不堪的人在囧途場面,都是大包小包回家過年的人群。由此可以看出,春節對於人們來說有著多麼重要的屬性。
而這個春節我們看到的是“最冷清的春運”。這照見的其實是“公民擔當”的精神。就地過年只是一種倡導,並沒有約束性,而且前幾天國家有關部門也出面對於“回家過年”進行了回應,要求為回家過年的人提供方便,不准防疫措施“層層加碼”,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出現了“最冷清的春運”,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這說明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疫情防控面前,我們的“公民擔當”精神被進一步激發出來,成為一種主動作為。
“最冷清春運”,冷清的是出行人流,豐滿的是擔當精神。
來源: 2021-01-30 鄭悅娛樂說 作者:著名評論員郭元鵬
03
“抹護手霜”“梳頭”都算違紀?請給青春留點彈性
1月27日,一則由“鶴壁高中2021屆”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1月18日-1月24日違紀情況通報》引發輿論關注。通報顯示了數十例高三學生的違紀情況,並羅列了違紀者的真實姓名和所在班級,附有違紀情節簡介。即便發表於平日關注度有限的年級段公眾號,這篇內容也很快獲得了數万閱讀量。
一份學生違紀情況通報釀成一起“輿情”,恐怕是發布者始料未及的。有媒體質疑,在微信公眾號上公開學生姓名、班級等個人信息,有侵犯其隱私之嫌,還有諸多網友針對學生違紀情節的“槽點”展開點評,因為學生某些影響輕微的行為被界定為違紀而產生共情。有記者聯繫到該校校辦工作人員,對方表示這份“違紀通報”是年級行為,與學校無關。
細看這份違紀通報,一些情節令人啼笑皆非。比如,抹護手霜、梳頭、在紙條上羅列明星、腿上放棉襖等“小動作”被明確為違紀,還有一位學生因為“寫網絡小說”引發網友的好奇。學校“事無鉅細”的管理,是否真的能夠起到預期效果?對學生的成長會帶來何種影響?
每每遇到類似教育問題的論證,都能引發基層教育工作者類似“學生難管”“學生調皮”等反饋,這些反饋也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在社會普遍重視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長對子女的期許,學校間的升學率競爭,直接轉化為教師的工作壓力。加強對學生的行為約束,是不少學校實施教育的重要傾向。通報羅列的一些行為,在不少成年人看來似乎無足輕重,但既然被界定為“違紀”,那麼在學校教師眼裡,就是不得不糾正和批評的不當行為。
看到這份通報以後,我與一位就讀於國內頂尖高校的年輕朋友有過短暫交流。他表示,這些現像在中學時期可謂稀鬆平常,有些學校甚至會實施更嚴厲的管理,比如“自習課不能抬頭”。在他眼中,實施這些嚴格管理措施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敦促學生時刻保持學習狀態。
然而,對年紀稍長一些的朋友而言,中學學習卻並非這種時刻緊繃的狀態。在筆者的記憶裡,儘管高中特別是高三學習壓力很大,但還是能找到適度放鬆的空間,而不是每個“小動作”都被管理起來。比如,在自習課“偷偷”看小說,晚自修跑到學校天文台看月亮。最“出格”的一次,大概是下課休息時,使用教室裡的電腦玩遊戲。這些行為真真切切地構成了青春的美好記憶。
在這裡,我不是否定學校的約束和管理,鼓動學生違背校規校紀,而是主張為學生行為的自我調節留有餘地,而不是什麼都想著“管起來”。其實,只要想管,這些“小動作”根本逃不過老師的“火眼金睛”。我甚至揣測,對於當時我們的一些踰矩行為,班主任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正因為這種柔性的管理,才讓我們緊張的高三生活擁有喘息的時間。
這份通報來自於河南省內一所知名中學,該校近年來發布的高考喜報中,無論是整體“一本上線率”,還是考上知名院校的尖子生數量,都在所在地區遙遙領先。換言之,這所學校已經聚集了不少一般意義上的“好學生”。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應當對學生予以信任,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合理分配時間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壓”著學生往前走。
不得不提的是,在網絡流傳的這份學生違紀通報中,最密集的違紀行為是“睡覺”。名單上羅列的學生不僅上課睡覺,考試也睡覺,“哈欠不斷”也成了違紀原因。對於這種情況,學校恐怕更應該詳查,是不是學生太“缺覺”了?如果學生無法獲得充足的睡眠,如何實現預期的學習效率?說嚴重一點,如何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
給青春留一點彈性,既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也是柔性施教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樣,當每一個學生回首往事的時候,留在記憶中的不只是高壓的學習和殘酷的競爭,更有忙裡偷閒的小確幸,以及本應屬於青春的自由與爛漫。
來源:2021-01-29?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作者:王鍾的
0 4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即將走過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
百年歲月,斗轉星移、潮起潮落。中國共產黨歷經風雨洗禮,正帶領中國人民意氣風發地奮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此時此刻,眾多國際國內人士注目中國共產黨,希望解碼這個百年大黨的成功密鑰。 “中國共產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精闢回應了人們的關注和希望。
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雖然飽經磨難,卻自強不輟、生生不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構了“小康社會”“大同世界”的理想願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信念。這一堅定信念,凝聚成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明確在建黨百年時解決困擾中國人民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明確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大同世界”的傳統理想,則在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這裡轉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和實踐,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奮斗在新征程上的中國共產黨人必然風華正茂、朝氣蓬勃。
植物的根扎得越深,向上伸展得就越高;根系越廣,枝葉的覆蓋面就越廣。中國共產黨人深知,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黨才能帶領最廣大人民創造中華民族千秋偉業。正是因為深深紮根人民、廣泛團結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我們黨才成長為擁有9000多萬黨員、460多萬基層黨組織的“參天大樹”,呈現昂揚向上、枝繁葉茂的蓬勃生機。
從內因上說,政黨的生機與活力來自其先進性與純潔性。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滄桑而依然風華正茂,一個重要“秘訣”是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將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黨持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和偉大自我革命。從建黨的開天闢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黨的奮鬥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協調的行動、強大的戰鬥力。”
歷經百年砥礪奮進,中國共產黨已經形成了科學系統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日之中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協調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人正統籌“兩個大局”,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創造新的偉業、鑄就新的輝煌。
來源: 2021-01-29 人民網 作者:彭國華
05
別樣春運,一樣堅守
1月28日,全國春運大幕拉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2021年的春運之路不同以往,尤為特殊。可以說,這將是一個讓國人刻骨銘記的春運。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春節臨近,人們心中的思鄉之情、團圓之念愈發濃烈。然而,當前國內疫情呈多點散發態勢,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複雜,不少地方相繼發出通知,倡議“春節期間非必要不返鄉”,鼓勵員工在工作地休假。 “就地過年”,迅速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上線”的春運,必然面臨更多挑戰。
倡導“就地過年”,這是非常之時的非常之舉。國人經歷了去年春節的疫情阻隔,今年回家團圓的願望更加迫切。但目前情況下,嚴防死守仍是現實之選,減少不必要的出行和聚集,就是在盡最大努力阻斷疫情傳播鏈條。減少流動,就地過年,從個體說,事關自身安全,降低被病毒侵襲的風險概率;從整體看,事關防疫大局,能減輕疫情防控壓力,爭取戰“疫”早日勝利。
就地過年,造就了別樣的春運。當留守也是一種奉獻時,這個春運注定沒有以往熙熙攘攘的客流場景。然而,人員流動減少,並不意味著擔綱春運主角的交通運輸戰線能夠鬆鬆勁、歇口氣。可以預見,今年春運,將以另外一種面貌出現。
春運的首要任務,從保障人員“走得了”轉變為“走得安全放心”,需要相關部門、人員更多的付出。以鐵路系統為例,上至國鐵集團,下至鐵路基層單位,都把疫情防控工作擺在首要位置,上下同心築牢疫情防控防線。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許多鐵路人通宵達旦堅守在崗位上,疫情防控、衛生消毒、維護設備、重點服務……一個都不能少,不容絲毫馬虎。
面對疫情,留守成為一道風景,如何保障好、服務好“就地過年”,考驗著春運戰線的責任擔當。在確保客運安全的同時,必須在加強貨運組織上做足準備、精準發力,確保電煤、節日供應、應急物資等重點運輸暢通高效,為人民群眾安心過年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讓這個別樣的春節同樣歡樂祥和。從這個意義上說,春運工作者的堅守更具意義。
今年春運,對於習慣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群眾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心理考驗。在回家團圓的執念與響應國家號召、加強疫情防控之間,我們看到了更多人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一面。對每一個你我而言,留守當地,減少流動,亦是一種堅守。
平安才能過好年,平安才有大團圓。無論留守還是堅守,我們都會記住這個別樣的春運。
來源:2021-01-29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婁國標
0 6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礎。在文化自信形成過程中,考古學發揮著獨特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充分肯定了考古學研究的重大意義。我們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體現中華文明的久遠性。以往的文獻記載至多只能將中國歷史上溯到5000多年前,我們平常所說的中國是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國,大約是指從黃帝時代以來的歷史。考古學層出不窮的新發現,已將中國歷史的遠古時代上溯到距今1萬年左右。比如,我國考古學者從河姆渡文化中發現距今約6000年的古稻遺存,隨後又相繼發現湖南城頭山、彭頭山和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等多處遺址,將我國新石器時代稻作農業的起源上溯到距今1萬年前後,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稻作文明起源地。
證實中華文明的同一性與延續性。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華文明的同一性與延續性不僅通過文獻記載得到證實,而且通過一次次考古發現得到證實。以文字為例,考古發現的甲骨文、青銅器上遺存的金文,證實了漢字至少在商周時代已經成為王家祭祀實際使用的文字。秦代統一文字,漢字正式成為國家統一的文字得到推廣使用。此後,無論漢字的書體如何變化,但其造字、語法等基本體系一直延續流傳。再看其他文明古國,曾經流行過的古文字或者消亡,或者被融入後起的語言文字中,沒有一例像漢字這樣一直作為國家官方文字使用至今。
展示中華文明的創造力。從蜀地三星堆青銅文化到漢唐長安,從三國曹操墓到西漢海昏侯墓,從玉器、青銅器、絲綢到漆器、瓷器、金銀器,一次次重大考古發現都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物之精美,無聲地述說著一個民族偉大的創造力。今天,中國人民通過與這些千百年來遺存下來的文物進行“對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到自信和驕傲。世界各國人民也通過一件件令人嘆為觀止的中華文物,欽佩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彰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影響力。考古學上的大量證據顯示,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精神文化、藝術創造還是物質文化,都曾與其他文化有過密切交流,而且這種交流是雙向的,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影響力。比如,漢唐以後,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瓷器、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物質文明成果不斷西漸,西方的一些奇珍異寶和建築藝術也不斷東進。
來源:2021- 01-29 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霍 巍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