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偏安一方,真的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嗎?
孫權是一方霸主,他與曹操、劉備一樣,都有統一全國、登基稱帝的野心。
只是由於孫權所處的特殊位置與其身份的限制,他的野心沒有曹操與劉備那樣明目張胆罷了。
劉備因爲姓劉,自詡是中山靖王的後代,皇室之胄,所以才明目張胆地高呼「匡扶漢室」!
曹操有漢獻帝在他那裡,所以才明目張胆地「挾天子而令諸侯」。
孫權既不姓劉,又沒有曹操那種政治優勢,自己的合法身份僅是「吳侯」而已。
從下圖可以看出,孫權地處曹操與劉備的夾縫中,爲了生存,只得游離於曹操與劉備之間。
由此,孫權才將他的政治野心包藏得嚴嚴密密。
儘管孫權將自己的政治野心包藏得嚴嚴密密,但終究紙包不住火,孫權企圖統一全國,登基稱帝的野心還是昭然若揭。
爲什麼這樣說呢?
鮮花從以下三個方面舉例說明。
一,孫權有遠景規劃。
魯肅對孫權說過:「現在天下的情形是漢朝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消滅。現在應該做的是做好規劃,佔領整個長江上遊,然後據此稱帝,當年高祖就是這樣做的。」
孫權聽了沾沾自喜,口頭上卻說:「我現在只是努力致力於江東治理,盡到地方諸侯的職責,你說的那些話不是我能力做得到的。」
後來,孫權稱帝,想起這件事情,對呂蒙說:「當年魯肅就爲我規劃如何登基稱帝一事,現在想起來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情。儘管魯肅沒有收復荊州,藉口說時機不成熟,時機成熟了荊州自然就會回歸。我知道魯肅是自己辦不到,說大話掩飾自己。我還是不怪他,因爲他當年就提及登基稱帝的設想,我到現在還很感激他。」
由此看出,孫權對登基稱帝是夢寐以求的。
二,孫權在不斷努力。
孫權對於登基稱帝不僅僅是有魯肅爲他做的規劃,而且是堅持不懈的努力。
赤壁之戰,魯肅建議借荊州劉備立足,後來爲收回赤壁,孫權在周瑜、魯肅
呂蒙、陸遜等四代都督的努力下,終於收回荊州,將劉備封堵在益州這個閉塞地方。
期間,孫權還不斷向北方的曹魏用兵。
儘管孫權對北方的曹魏用兵,敗多勝少,但是孫權一直沒有放棄北伐。
孫權的這些動作,說明孫權對於登基稱帝是執着一念。
三,孫權一直沒放棄。
劉備駕崩,諸葛亮輔政,孫權在江東登基稱帝,鄧芝受諸葛亮派遣,出使吳國。
鄧芝與孫權見面,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鄧芝回答說:「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從孫權與鄧芝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孫權對於登基稱帝是耿耿入懷,一直沒有放棄過。
然而,孫權最終儘管稱帝一方,但終究沒有統一全國,與劉邦相比,究其原因,主要是兩點。
第一,正如魯肅所說,時機不成熟。
孫權身處三國爭霸時代,而且夾在劉備與曹操中間,孫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圖生存。
爲了圖生存,孫權多次喪失統一全國的機會。
劉邦從漢中東進,目標單一,就是打敗項羽,統一天下。
所以,孫權與劉邦相比,統一天下的時機不成熟。
第二,孫權戰略上處置不當。
劉邦爭天下,能聯合一切力量對付項羽。
在這一點上,孫權無法與劉邦相比。
如果孫權能如劉邦那樣,聯合一切力量對付曹操,特別是鞏固孫劉聯盟。
與劉備一道,同心協力,對付曹魏,也許有打敗曹魏的機會。
然而孫權沒有這樣的氣魄,爲了生存,孫權時而聯合劉備對付曹魏;時而聯合曹魏,對付劉備。所以終其一輩子也沒有統一全國。
綜上所述,孫權不是沒有統一全國的抱負,只是由於孫權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才喪失了統一全國的機會。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58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