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這羣「二代」不簡單!去年「掙」了800億!
原標題:大周這羣「二代」不簡單!去年「掙」了800億!
提起「二代」,
你首先想到什麼?
是「富二代」?
還是「創二代」?或是「星二代」?
但在許昌長葛市
大周循環經濟產業園,
有這麼一批人,
他們中既有企業家,也有理工博士,
卻自稱「破二代」,
言語間竟沒有一絲不自在。
「破二代」從何而來?
這還要從他們的父輩「破一代」說起……
01
長葛「北大荒」走出「破一代」
大周鎮,位於鄭州、許昌、開封3市交界處,
歷史上一直是長葛最窮的鄉鎮之一,被稱作長葛的「北大荒」,
「九崗夾八窪,旱澇都害怕」「十年九年災,缺喫少錢花」。
直到1978年,不管是喫鹽打油,還是蓋房子娶媳婦,
大周鎮不少人主要還是靠種紅薯、賣粉條換錢。
窮則思變。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
爲了改變生計,一部分不願意土裡刨食的大周人開始收廢品。
剛開始的時候,主要以塑料、廢紙爲主。
慢慢地,他們發現有色金屬的價值比較高,
於是開始轉向收購鋁、銅等金屬,從廢電線、電纜、家電裏「淘金」。
他們拎着兩個麻袋,騎着自行車、拉着架子車走街串巷,
「拎着袋,收破爛兒,人人都在掙活錢。
誰要不去掙活錢,難養老婆和小孩兒。」
這首民謠,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家家戶戶收破爛兒的盛況。
正因如此,老一輩的大周人被稱作「破一代」——
也就是「收破爛的第一代」。
02
大周成爲長江以北
最大的廢舊金屬集散地
後來,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銅、鋁等金屬價格直線上漲,
大周人跑得越來越遠,生意也越做越大,
到20世紀90年代初,還有人甚至跑到俄羅斯等地,
把破飛機、破坦克運回來,拆解後再賣給金屬回收公司。
傳言,大周鎮的西昌路,是因爲他們曾把火箭殘骸金屬物拉回家。
全世界貴重而「身份」特殊的廢舊金屬,都曾在大周被回收利用。
在收收賣賣中,會算賬的人在家開收購部,經營廢舊金屬的收賣;
懂冶煉技術,就將廢舊金屬經過簡單加工後,獲得翻幾番的利潤,
由此,大周鎮出現了有色金屬加工——
20世紀90年代前期,大周鎮有色金屬簡單加工企業200多家、收購戶400多個。
1993年至2002年,大周鎮再生金屬產業快速發展,
非公有制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產業鏈條和優勢逐漸形成,
經營鋁、不鏽鋼、鋅、錳、鉻等20多個品種,
金屬爐料和運輸業等產業也漸顯規模,企業個數突破1000家,
形成「回收——拆解——冶煉——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成爲長江以北最大的廢舊金屬集散地。
03
「破二代」接過父輩的「接力棒」
也是在這一時期,「破二代」逐漸接過了父輩的「接力棒」。
「40多年前,我和父親就是靠收破爛,養活了一家人。」都知道金陽鋁業董事長尚軍偉靠「收破爛」起家,可他一點不覺得難堪。
如今,他子承父業,坐擁多家再生鋁公司,年銷售額數十億元,直接間接吸納就業人員1500多人。
「破二代」中,既有尚軍偉等企業家,還有理工博士尚廣浩。
從大周到長沙,再從長沙回大周,是尚廣浩的人生軌跡。
「小時候,常常看到拉滿廢銅爛鐵的卡車進進出出,
長大才知道,那都是可利用的廢舊金屬。」中南大學博士畢業後,
儘管不少知名企業、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但尚廣浩最終決定返回家鄉,從事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科研工作。
40多年時間,歷經三代人「接力」,
大周從「收破爛」起家,發展到近千億級的再生金屬產業集羣,
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金屬王國」,形成了全鏈條全循環的綠色產業格局,
昔日最偏遠、最貧窮的鄉鎮,現在成了許昌市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04
搶抓機遇
加快形成全國循環經濟發展亮點
如今的大周,4萬多人從事回收業務,
在全國29個省市建立了系統的回收網絡,
廢舊金屬回收網點8000多個,
年回收各種廢舊金屬400萬噸,佔國內回收廢舊金屬總量的10%,
2021年,大周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32億元,貢獻稅收22.09億元。
「我們將搶抓國家大力支持再生金屬循環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確立以綠色循環爲先、創新驅動爲主、項目支撐爲要的工作思路,將園區由9.3平方公裏擴至25平方公裏,謀劃總投資580億的63個強鏈、延鏈、補鏈項目,到2025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0億元以上,年回收各種廢舊金屬達到800萬噸以上,加工650萬噸以上,加快形成全國循環經濟發展亮點。」談及下一步發展,長葛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大周循環經濟產業園黨工委書記王彥偉這樣說。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31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