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斷想:祭奠那家和國的情懷
文丨曹旭
1
「爸,你生我了,我也盡職了,你走吧。」我有些冷漠地無一絲悲情地,對着要推入火化爐的父親,說了最後的一句話。那是三年前的春天,清明已過,夏天將至。
他葬在故鄉曹莊的西面,送葬之後,只有今年的春節去看過。透過稀疏的楊林,散淡的陽光下,一抔髒黃色小丘,像他身亡之際,迅速萎縮的身軀。相鄰處,有他生前不睦的母親、兄長和姐姐。墳墓枯草,被紙錢點燃,向周圍燃燒,發出滋滋的聲響;毗鄰之野,是郁郁青青的麥苗。即便不是疫情所要,今年清明也不打算去的,他應該有繼婚所生育者照料,隨他們吧。
好像年輕時的婚姻總是美好的,少有矛盾,淺淺爭吵,清澈若夏風,平靜亦秋水。聽大姑說,他們剛結婚那段,父親從部隊回來探親,白襯衫,綠軍褲,牽着白皙膚色的母親,從春天的田野裏歸來,水渠浣衣的村姑,柳撫路徑的鄉婦,一途顏贊,傳爲佳話。更何況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許昌高中,同鄉一屆他們的自由戀愛,早已是人人心往的美好吧。
今年清明,母親那裡,也不去祭奠了,舊宅裏的照片,妻子應已供奉,所願和祈福,不過是我們還算平安,告知新居已經搬遷,孫兒即將畢業,昱弟一家在北京安好;若有夜夢相寄,再做專一的回覆。只是玉皇嶺陵墓羣中的碑座,暗許那些行行青松之間,非常熟悉的工人,能爲我們清掃;凡家鄰人,性善情慈,皆天下一心。
2
母親的故鄉賀莊,去之曹莊不遠,幼時和昱弟一塊兒去送年禮,也不過五六歲的我們,帶一籃子的肉條藕節等物什,卻可以冒雪前往。賀莊村素有古風,更不乏耕讀傳家,仁正禮周者。聽母親說,外出歸來的晚輩,進村之前是要下馬的,即是本村的小康人家,趕車回來,也會按轡徐行。
村裡有賀姓名士,與母親陳家聯姻,家境熟知。起初,賀家賀昇平,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是老同盟會會員,其子侄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目光自然越過村鎮城郭,腳步必然邁向長河阡陌,其中佼佼者賀仲蓮。
賀仲蓮,在黃興領導欽州起義的一九零八年出生,十九歲考入北大哲學系。考入北大之後,他的生活是可以想象的,諸多影視作品中,那高臺上的激昂澎湃,那樹蔭下的指點江山,那浩浩長街中的悲憤吶喊,罡風洪流薰陶洗滌的時代,賀仲蓮在血腥的一九二七年毅然向紅旗宣誓。現在,我們已無法知道,他歷經多少風險,踏破幾度劫難,在一九三二年回到許昌,以父之名,創立私立許昌灞陵中學。
同時,他擔任許昌縣教育局局長,以此地彼名爲託,開展地下活動,組織各校的進步師生,步入工廠,深入農村,宣傳抗日,聲援「一.二九」運動;組織「禹、襄、葛、郟」等地的有志人士,祕密成立「中華抗日救國軍北路軍。」直至被叛徒出賣被捕,押往省會開封監獄。
3
霸陵中學,今天許昌市第十八中學的前身,是我踏上工作崗位的地方。姣姣明月寒窗,赫赫春風柳青。一介書生的自己,在這般和平年代,所做的有些什麼呢?又能做些什麼呢?也許只是獲悉我喪假返校,聽到一班少年聲震教樓的讀書聲回報,而無性命之虞;抑或只是爲人師表,家長社會禮遇,何來嚴刑拷打,尊嚴摧剝?不知道這微風無雨的清明,當年的他如何在獄中度過。
一九三七年,應是國共合作,他獲釋出獄。翌年的那個秋天,他離開家鄉,到鄂豫邊區開展工作;一九四一年,他任鄂豫邊區行署專員,開闢抗日根據地。國共關係撕裂後的一九四六年深秋,中原突圍中,他落入敵手。慘死之後,他不瞑目的血淋淋的頭顱,被懸掛在寨門上,時年三十八歲。建國後,李先念在信中說;他在鄂豫邊區八年的敵後遊擊戰,艱苦有功,犧牲英勇,是革命的損失。
三十八歲,三十八歲的自己又在做些什麼?悠悠故鄉,漫漫中原,獵獵徐州。歷史對視,對視和平;和平的年代,我與另外的烈士邂逅。他是山東籍軍人,王傑。王傑犧牲的時候,只有二十三歲。
4
五十五年前,清明節已過,濟南部隊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王傑,在江蘇邳縣張樓公社幫助民兵訓練時,炸藥包發生意外,即將爆炸,爲了掩護周圍的12名基幹民兵和人武部幹部,他像戰爭年代的那些烈士一樣,舉身赴向炸藥包。前一階段,領導慰問濟南軍區,到七十一集團軍的某部,專程座談的一個基層班級,就是「王傑班」。
現在才知道,當年領袖所提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爲他的讚頌。現在才知道,他的墳墓在金城縣城北2.5公裏處的花鼓村。河南許昌距離江蘇徐州遙遙迢迢,七十年代交通不便,我卻清晰的記得,我被父親抱上吉普車,不知陳夢多久,卻分明地聽到當年的父親對司機說:「看,快看,那就是王傑的墳,那就是王傑的墳!」急速行駛的窗外,只有閃過的棵棵樹木,遠處的田野,我沒有看清。
5
鬥爭與和平對視,我對視這時代與時間。一九六九年一月,我出生在河北省邯鄲峯峯礦區父親所在的部隊,不久,隨母親返回許昌。一個現役軍人,一個鄉村教師,夫妻兩地分居,又是如何度過那時的清明?只是昱弟爲母親寫傳,整理母親的筆記,驚喜地發現母親的手書: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團是幾時。
我不得不說這並非母親的作品,這是宋詞人呂本中的《採桑子》。但是,母親的這首抄錄,對照時間,依然印證着父母當年的愛情。而且今天,醞釀幾度的這些思緒,這端清明的祭奠,依然延續着我們相通相惜的家國情懷吧。
二零二二年清明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26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