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永生」有可能實現嗎?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永生
」。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生命有可能永恆存在
嗎?
永生,顧名思義,指的是永遠的生存下去,自古以來多少人爲了「永生」的夢想前往世界各處尋仙問道,不論身份,不論地位,沒有一個人不想實現「永生」,可惜的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成功,就算是古代的皇帝,在時間面前也只能飲恨而終,帶着無限的不舍和死亡,陷入永恆的沉睡中。
在我們的眼中,生命存在的時間是短暫的,人類的一生短短幾十年,和周圍的世界相比存在的時間實在是太過短暫了,不過在生物中,人類已經算是比較長壽的了,比如說貓狗的普遍壽命只有十幾年,而蜉蝣的成蟲壽命更短,從
稚蟲成長到成蟲後,它們就不再進食,壽命只有短短的一天,所謂的「朝生暮死」指的就是它們。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同物種的壽命不同,是因爲它們的生存策略和演化方向存在差異,比如說處於食物鏈底端的生物往往壽命更短暫,每一次繁殖的後代數量也更多,比較典型的就是各種齧齒動物,它們的適應能力強大,對食物從不挑剔。如果人類因爲戰爭而滅絕,老鼠會在核戰爭中倖存下來,它們甚至有可能會演化出新的文明。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生存策略問題,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在環境正常的情況下,生存壓力很小,可是一旦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食物鏈頂端生物就會面對很多問題,而處於食物鏈底端的生物因爲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都很強,可以在災難中倖存下來,6500萬年前,恐龍全部滅絕,我們的祖先哺乳動物倖存了下來就是很好的證據。
所以,活的時間短並不是一件壞事,較短的壽命也等於更短的性成熟周期,在災難面前,這些因素都會成爲優勢。因爲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爲了傳遞自己的基因,我們都是基因的載體,一些生物爲了繁殖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不考慮個體意識的話,對於生物來說,傳遞基因的重要性甚至高於自身的存在。
而人類擁有自我思維,對於「個體」的存在更加在意,人類的自我思維會自主性的抵抗死亡,拒絕自我意識的消失,這也是爲什麼人類這麼畏懼死亡的原因。人類的平均壽命在不斷的增加,這是因爲隨着人類科技的進步,因爲疾病死亡和嬰兒夭折的概率大大減少,人類的平均壽命自然的不斷提高。
隨着人類的科技進步,未來人類的平均壽命會不斷的增加,這是一個確定的事實,可是平均壽命的增加有限,因爲生物的細胞分裂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分裂下去,從細胞分裂的次數來計算,人類的極限壽命大約在125歲左右,人類歷史上的一些長壽老人也確實活到了這個年齡。
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一些不受細胞分裂限制的生物?別說,還真有,比如說傳
得
神乎其神的「永生動物」燈塔水母,燈塔水母在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會從成熟的狀態重新
「輪迴」到幼年時期,開始一次重新的成長,但是條件十分苛刻,在正常情況下燈塔水母也會死亡,不能算是「永生生物」,只是一種擁有特殊能力的生物。
很多無脊椎動物都擁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能力,比如說從理論上來說,龍蝦也有幾率實現「永生」,龍蝦擁有厚厚的甲殼,但是在身體生長的時候,甲殼不會一起成長,這就導致了在生長一段時間後,龍蝦就需要
「
蛻殼」。在蛻殼的過程中,龍蝦會順帶着把自己的消化器官更新一下,並且龍蝦體內存在充足的「
端粒酶」,這些
端粒酶可以修復端粒,細胞在分裂時端粒會不斷的縮短,而龍蝦爲了不斷的蛻殼在體內演化出了充足的端粒酶用來補充蛻殼時的消耗。
生活在寒冷深海中的龍蝦壽命甚至可以超過100年,但是龍蝦只是在理論上存在很小的概率「永生」,現實世界中的龍蝦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爲龍蝦的甲殼在每一次蛻殼後都會變得更加堅硬,這些保護龍蝦的甲殼最終會成爲殺死龍蝦的罪魁禍首,對於龍蝦來說,每一次蛻殼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驗,很多龍蝦都因爲無法擺脫自己堅硬厚重的甲殼而死亡。
「永生」無法實現>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想象中的永生是不可能實現的,就算是人類的科技再怎麼發達,也不可能有生命可以永恆存在。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有通過修改基因來延長壽命的情節,可是利用科技的延長也是有限的,宇宙的年齡足足有138.2億年,所謂的永生又能有幾億年呢?
無限的時間就等於無限的可能性,假設有一個生物可以永恆存在,那麼對於這個生物來說,可以威脅到這個生物的危險發生的概率就等於無限大,因爲在無限的時間中,任何事情發生的概率都會被放大到無限大。
所以不可能存在永生的生物,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們的宇宙本身也有年齡,宇宙是否可以永恆存在我們都不知道,生物自然無法永恆存在。人類的歷史和地球生物的演化史對於宇宙來說都太過於渺小了,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時間對於個體來說都是無法想象的,永生只是人類美好的想象罷了。
原創文章,作者:逐道長青,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sxyt.net/11739/